摘要: 收藏家在经手书画上钤印,令藏品流传有序,似乎是个传统,然而当喜欢在藏品上随意钤印、题字的乾隆皇帝被今人冠以“破坏王”时,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在近现代书画名作上题字、钤印的藏家呢?
原标题:名作盖收藏印堪比刻“到此一游”?
日前,已故国画大家石鲁的画作《山区修梯田》颇受收藏界关注:该画遭违约拍卖,家属上诉后画作得以归还,并按照捐赠意愿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据报道,归还现场,石鲁后人和博物馆指出,涉事收藏家张某在原作上加盖的三方朱印,严重破坏了这幅画的整体性,因此主张去掉这几枚印章,重新揭裱。
收藏家在经手书画上钤印,令藏品流传有序,似乎是个传统,然而当喜欢在藏品上随意钤印、题字的乾隆皇帝被今人冠以“破坏王”时,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在近现代书画名作上题字、钤印的藏家呢?
正著名收藏家 郭庆祥——
文物最终归属大众 钤印者是无知恶搞
我认为收藏家在画作上留下的任何痕迹,对作品的原创性来说都有破坏。认为在画上钤印是中国书画收藏传统的观点,不过是个误会;藏家的题字、印章应该在画外另裱才是传统。而直接在画作上盖收藏印是一种无知的行为。
画作体现艺术家的构思、想法,创作者以外的人不能轻易在画面上盖印。有些收藏家想通过钤印表明产权,但其实不盖印这幅画也是你的,而在画上直接钤印只会破坏,不能增值,就像乾隆皇帝一样,还会造成恶果。而那种在画上直接题字的行为,是对画作的恶搞,更是一种自以为是,因为谁也替代不了艺术家本身的原创。比如毕加索的画作,谁会去添两笔?如果留下印记就变成了作品的合作者,这幅画也因之贬值了。
收藏家应该追求和保持作品的原创性、完整性,在画外另裱一段,题字也好,记载收藏信息也好,才是真正传统的做法。
虽然藏家对藏品怎么处置,别人控制不了,但破坏行为总是不好,文物最终还是属于大众,不属于个人,应尊重作者。
中国美协副主席、书画大家 许钦松——
题字盖印只会破坏原作降低价值
作为艺术家,我们不主张、不提倡收藏家直接在画作上钤印,这种做法对作品的完整性是一种破坏,而欲将自己捆绑在名家名画之上以达到历史留名的动机亦是不可取的。
在画作上直接盖印,乾隆开了坏头:他在大部分清宫收藏上题诗、钤印,但他的诗词一般,书法也很“八股”,与画作并不协调。而为了体现其至高无上的位置,有的印面积很大,还钤在正中间;有的盖得密密麻麻,破坏了画作的空间感。也许有人会说,经乾隆之手的藏品在市场上价格更高。但我认为,这些藏品不是因为清宫收藏而得到认可,而是因其珍贵清宫才会收藏,就算乾隆不题写,一样很宝贵,而普通人题写则会让作品更加贬值。
收藏家直接在画作上钤印、违背画家本意去添加东西,会破坏作品所追求的完整性。画家创作时留白、盖印、题书法,布局都经过了深思,比如宋代画家落的大都是穷款、隐款,把自己的名字藏于树根、石罅中,只是后来随着明清文人画的发展,才在画作上彰显文人诗词和书法。收藏家欲体现对藏品的拥有和流传有序,完全可以于装裱时,在一头一尾的地方做些题字,在卷首做些记录:记载这幅画的收藏过程或题写鉴赏心得。这样做不仅不会破坏原作,还一举多得。历史上就留下很多这样的瑰宝:一张画上,题字很多,这些题字写在另外的纸上,和原画装裱在一起,不断有藏家、鉴赏家加入,题字也就不断延长,整幅画作变成了长卷。这些题字者或是名家,或身份很高,使得原作得到充实,价值也相应提高。
相反,直接在画作上题字、钤印的,如果此人不是高雅之士,历史上也没有可称道的地方,而只是想把自己的名字跟名作捆绑在一起、流传下去的话,这种动机很自私。从某种性质上说,就像名胜古迹上被刻写了“某某到此一游”一样,有些粗暴和强加于人的感觉。此外,那些认为对现代书画收藏钤印就无需谨慎的观点,我也不赞同。比如石鲁是一位已作古的大师级画家,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很重要,随着时间的推进,他的画也将越来越名贵。
虽然收藏家可以认为,收藏之作物归己有,哪怕烧掉、毁掉,外人也不能干涉。但我们对文化还是应讲规则,对文物应有基本的尊重,对其所做的任何处置都要慎之又慎。何况,现在的藏家,其鉴赏力和知名度又如何能与前人相比呢?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