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平官方网站
新闻 > 鉴定资讯 > 正文

英国文物艺术品如何保真?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3-10-20 来源:中新网
标签:

 

虽然合同文本相对清晰,但碰到具体的法律纠纷,文物艺术拍卖的保真问题却要复杂得多。报告中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一位土耳其收藏家1991年以2.23万英镑的价格从苏富比拍卖行(伦敦)购得据称是16世纪的土耳其头盔。1993年发现该头盔可能是赝品,并取得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鉴定意见,于是向苏富比提出退款要求。但苏富比称,学术领域意见相左很正常,科学测试结果也并非准确,另一件16至17世纪的作品被进行了两次单独的金属测试,得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该案的结果不详,但因鉴定困难而导致的保真难却是实情。

 

另一桩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纽约的案件,则为英美拍卖业的“保真”问题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判例。在该案中,买方从Parke-Benernt Galleries拍得法国画家劳尔·杜飞的两幅油画。随后,买方从其他可靠渠道了解到这两幅作品为赝品,遂起诉拍卖行。初审法院认为,拍卖行应该预见到“买方将依赖于拍卖目录中的描述,以及拍卖行的专业技能和声誉”,因此瑕疵免责条款无效,拍卖行须全额退款。然而纽约上诉法院却推翻了这一判决,上诉法院认定,如果拍卖行没有故意欺诈,那么买方明知瑕疵免责条款仍参与竞拍,表明其同意承担判断真伪的风险,负有自行调查的义务。

 

这一判决蕴涵着更深层次的公共政策原因。几百年来,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文物艺术品价值的不确定性”,若法律要求拍卖行对拍卖图录所作的任何陈述承担保真责任,则艺术品拍卖业将因失去这种不确定性而严重衰退甚至消亡。毕竟文物艺术品有相当一部分的真伪处于模糊地带,各人的判断见仁见智,中国人所称的“捡漏”正缘于此。

 

去年,上海蒋女士以1.75万英镑在佳士得拍卖行(英国)拍下一对缅甸翡翠玉镯,拿回上海检测发现玉镯经过填充和染色处理,真实价值不超过100英镑。蒋女士提出退款要求遭拒,佳士得称,拍卖图录上明确表示该玉镯未经检测,佳士得不保证其自然质地,买方应该在拍前自行鉴定。其实,通过科学仪器检测翡翠质地只是分分钟的事,价格也不高,国内大拍卖行在上拍前都会出具检测报告,以示对买家负责,不知此事是否会影响佳士得在中国藏家心目中的形象。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英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是如何“保真”的。调侃来说,拍卖行会告诉买家:“客官您放心,小店绝不坑您,但是东西您自己看,主意您自己拿,万一小店打了眼,您别见怪。丑话说在前面,东西出了门,您可别哭着喊着来退货。”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中国旧社会的古玩店?然而这种相似的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商业背景。一种是纯利益的驱动,打眼或捡漏各自愿赌服输;一种是诚信的商业环境,买家相信拍卖行不会欺诈。但是尽了最大努力仍然会有失误,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看似漏洞更大的“保真”条款,在英国正常运转200多年,而不像在中国那样饱受质疑。诚信和自律,才是两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最大的差距。

名家鉴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