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展览资讯

江湖与市井,万万不可学——从“黄宾虹学术提名展·第二届”说开去

发布时间:2019-12-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摘要: 11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承办,围绕“黄宾虹学术提名展·第二届”展开的“守正创新——与时代同步学术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传承黄宾虹的学术精神出发,深化中国画的研究、创造,从而推...

原标题:创作不止于天天画画,还得看看路——从“黄宾虹学术提名展·第二届”说开去



望乡(纸本设色)   2014年  冯远



2019 16号(纸本水墨)  姜宝林


对黄宾虹的印象,世人留有各种记忆:谦谦君子的儒雅、授业解惑的满腹经纶、师法自然的专注神情……但最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当属他别具一格的山水画。当晚年的黄宾虹在纸上层层积染时,画纸上早已漆黑一团,人们不禁好奇:那留在纸上的墨点、线条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或许黄宾虹画的是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如今黄宾虹的画作已是珍品,他的影响力早已不限于中国画领域,他成为众多艺术后辈的楷模,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11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承办,围绕“黄宾虹学术提名展·第二届”展开的“守正创新——与时代同步学术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传承黄宾虹的学术精神出发,深化中国画的研究、创造,从而推动其时代发展。


“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 ”这是黄宾虹在《题画嘉陵江》里写下的感悟,偶然的山间漫步为他解开了心中的山水密码。雨中的青城山,远处峰峦时隐时现,这让第一次来这的黄宾虹心头为之一振,回去后立即用湿润的笔墨创作出十几幅《青城烟雨图》 。此时的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苦苦追求的师法自然之路与内心相通了。黄宾虹注重“师古人”和“师造化” ,尽管临摹写生是每个中国画家都要经历的,但因理解和实践不同,结果却是千差万别。“黄宾虹的笔墨像揉面一样,已不再是传统山水画的勾、皴、擦、染、点,也不是一笔一划地画,而是纯粹地回归自然。他的笔墨让我经常联想到塞尚——怀着激情用一根线去画一块石头、一座房子、一棵树,结构就这样勾出来了。黄宾虹给人也是这种感觉,他和塞尚一样把热爱自然表现在笔触之间。 ”艺术家张志民说。


黄宾虹的山水画以强劲、活跃、灵动的笔法为特点,这种笔墨赋予他的画作自石涛以来所未见的品格。尽管所画不被时代理解,但他的观察方法始终遵照自然。在夜晚,黄宾虹发现山间有的是黑色的轮廓,有的只有银白色。他对着月光写生,暗处勾勒轮廓,在里面层层加黑,月光的照射处留有空白,这便是他后来经常运用的“积墨法” 。 “绘画有自身的语言和魅力,尽管很多道理画家尚未认识清楚,但他们有自己的投入和理解。就像我们看展览,有时不完全清楚画家在画什么、他们的努力到底在哪儿。 ”艺术家赵奇说。黄宾虹的积墨法源于传统又独具面貌,特别是晚年的山水画,无论是寥寥数笔的写生,还是层层积染的巨作,均不求形似,以追求书法用笔表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黄宾虹用笔像抓起一把铁丝,随手往地上一扔的效果——笔笔厚,笔笔重,笔笔有精神。 ”艺术家吴宪生说。


无论世人怎样冷落黄宾虹,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前进。“我死后50年,我的画会热闹起来。 ”黄宾虹说。黄宾虹的脚踏实地对于当代中国画创作也有启示。在谈及绘画与时代的关系时,赵奇认为:“画家只能生活在现实中,因此不能总强调社会如何,环境如何。要理解自己、问清自己对当下要说什么话,再坚持画下去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回顾过去,任何时代都有好作品,也有新发现、新内容。这就是绘画精神和时代的关系。 ”比如我们在虚谷的小幅画里能看到西方印象派的影子,后人在黄宾虹的画作里也看到西方的影响。“我上学时听高居翰讲座,他把莫奈的画转换成黑白色调和黄宾虹的画一起比较,来研究一个时期的艺术形态。 ”艺术家刘西洁说。恰如迈克尔·苏立文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里所描述的:“每到一处,他都画速写,像印象派画家一样,注明那一刻的光线和色彩。 ”“黄宾虹的画和塞尚、莫奈、毕沙罗的有相似之处,我想他也看过毕沙罗的画,他感觉中国绘画未来也会走入无形的方向,这就是中西绘画融合的方向。 ”艺术家蔡葵表示。


画家需要积淀,笔墨也需当随时代。在各种创作工具齐备的今天,画家需要怎样坚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田黎明强调了“品”和“格”的作用,这既是对中国画家的至高要求,也是最平凡的要求。“画家在生活中需跟随时代脉搏,把自己领悟的和中国画的内在精神结合起来。像赤子一样达到纯真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画的重要课题。 ”他说。就像《庄子·天道》里所言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那样,田黎明认同“中国画最后还是会回到写意精神里,这里面包含朴素的精神。黄宾虹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人格情怀,他‘以美救国’的思想影响后世,他提出‘浑厚华滋’的美学主张,用浑厚把生活、文化、精神合为一体,用华滋强调艺术的审美和方法、彰显艺术个性。这样的方式呈现的是朴素大美” 。如今的画家在深入生活时更应当把“朴素”二字作为美的方式来探索,引申出多种多样的审美样式。


审美的多样性趋势也使创新成为必然,艺术家霍春阳在谈到“守正创新”时,特别对“正”字做了解读。他表示,做到“正”需要终生修炼。但不中则不正,不正则不大,不大则不久,中国画必须寻求“中和正大”之美,当代画家要持续提升自己的传统综合修养,才能解决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问题。蔡葵表示,“如今我们谈守正创新其实在谈融合,融合优秀文化需要好心态、好思维模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认为,“由于中国画是从中国文化里派生出来的独立体系,因此它的当代变革相对复杂,里面任何一个部分的转变都还是局部性的,因此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过程还很漫长。 ”“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画界出现了众多有温度的作品,但创作业界的空泛化趋向也值得警惕,我们应该时刻记得黄宾虹当年的言语: ‘江湖与市井,万万不可学’ ——我们的创作不止于天天画画,还得看看路。 ”美术理论家孙克说。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