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展览资讯

“非常道——王秉复艺术求索六十载”展央美开展

发布时间:2020-01-09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阳

摘要: 近日,由中央美院主办、中央美院美术馆承办的“非常道——王秉复艺术求索六十载”展览开幕式暨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

原标题:“新鲜”想法让传统“复活”——记“非常道——王秉复艺术求索六十载”展览



少司命(纸本设色) 王秉复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涌现了诸多具有创造性与影响力的名家,而其中能够形成独特方法、总结艺术规律,并将之切实渗透、灌输到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考者与践行者却为数不多。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王秉复就是其中独具个性、弥足珍贵的一位。近日,由中央美院主办、中央美院美术馆承办的“非常道——王秉复艺术求索六十载”展览开幕式暨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


此次展览分为“学法——美院五年”“悟法——骨法发微”“用法——古事新画、教学相长”“多彩人生——王秉复年表”四个板块,共展出王秉复200余件作品及多件手稿。通过梳理王秉复艺术探索60余年的创作历程,系统展示其历年的教学相关讲义、教材和创作的代表作品,其中不仅有捐赠给中央美院、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说新语》系列中的近百幅精品,还有近年来创作的古事新画的近百幅作品等,将王秉复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闪光的部分展示给观众。


1959年至1961年是王秉复艺术的开蒙期,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他的生活丰富而充实。他涉猎广泛——学素描、刻木刻、画水彩,尤其是赴永乐宫和敦煌临摹壁画使他拓宽眼界,得其精髓。他还亲历过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高希舜、秦仲文、吴镜汀、宗其香、李斛、黄均、刘勃舒等众多名师的教学,尤其得益于叶浅予提出对临陈老莲、任渭长白描作品的指示,和蒋兆和的写生课,此两者为王秉复日后“骨法”用笔打下实践基础。他上承名家、下采众长,在中国画的学习中初见法度,萌发出“笔墨造型是中国画核心”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因历史原因,王秉复的人生跌宕,境遇孤寂,曾长久地远离绘画。但倔强的信念依然在他心中生长,他利用一切机会创作、摸索。1979年,调回北京市工艺美校使王秉复如枯木逢春,他把多年的思考与教学相结合,总结出《骨法发微》一书,由此可谓“悟法” 。


谙熟“骨法”传统精髓的王秉复好读史、画史,尤其是20世纪中国考古带来的古代视觉新资料,拓宽了他对传统的认识。王秉复笑言自己像是一只小猴子,“或是依偎在怀里,或是趴在背上,总之小猴子总是攀附在母猴子身上,我的‘猴子母亲’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愿意一生攀附在她身上,她身上总有我吸收不完的营养” ,王秉复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王秉复用古人的画法和“新鲜”的想法画古人样貌、着装、环境,还原历史现实使传统“活”起来。正是他凭借着这种以古为新、不断考证考据的探索,创作出代表作《世说新语》 ,全套367幅,每一幅都仔细推敲,注入心血。“王秉复严谨地考证故事发生时代的造型方法和时代面貌,运用古人的绘画手法画古代故事,但又充溢着现代人的生动解读。从其酣畅自如的笔墨运用、生动高古的人物造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遥远的造型传统在他的画笔下复活,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王少军说。


正如王秉复的自号“常道”所寓,他用一生的艺术践行探索中国绘画的“常道” ,试图接续中国传统造型体系,探索延续传统艺术语汇及其方法论。对于此次展览,王少军认为:“一方面,此次展览以王秉复60余载艺术探索道路为经纬,展现其从传统出发,运用新资源、新材料重新阐释传统的独特创作之道;另一方面,展览所呈现出的艺术探索与教学方法,有力地延展了我们对于传统与当代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新时代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传统的延续与拓展,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