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热点 > 正文

具有科考吉兆之意的明清玉螃蟹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12-07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黄诚

摘要: 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间藏玉玩玉之风盛行,具有科考吉兆之意的螃蟹自然会被玉工匠人相中作为雕琢的对象,制成文人玩把的佩饰或是文房镇纸等文玩器物。

原标题:闲话明清玉螃蟹

 

图1 明代玉蟹


图1 明代玉蟹


图2 清中期和田玉双蟹镇纸


图2 清中期和田玉双蟹镇纸


螃蟹作为一道秋冬季节餐桌上的时令美食,今天的人们对其可谓十分熟悉,然而过去古人眼中的螃蟹不仅仅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在古人看来因其有厚壳护身,犹裹铠甲,便将螃蟹之“甲”,与当时科甲(科举)之“甲”相联想,将其视为科举三甲中一甲的象征,更赋予其吉祥寓意。


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间藏玉玩玉之风盛行,具有科考吉兆之意的螃蟹自然会被玉工匠人相中作为雕琢的对象,制成文人玩把的佩饰或是文房镇纸等文玩器物。


清人纪昀在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述他五十年前于董文恪(即董邦达)处看到过一只“质不甚巨,而纯白无点瑕”的白玉蟹,这只玉蟹单个看没什么特别“独视之亦常玉”,但和其他白玉一比,其他白玉不是隐隐有青色,就是隐隐透着黄色或赭色,没有一块白玉颜色是纯正的,“以他白玉相比,则非隐青即隐黄隐赭,无一正白者”,这件难得的白玉蟹后来被董邦达以“六百金”的高价出售而不知所踪。纪昀对此物就此失传,在书中也略有惋惜之意。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的这只白玉蟹其年代推测应该是明代或清初左右,书中的玉蟹当时人纪昀也只能靠回忆来记录,读者更是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只明代的玉蟹(图1),或许可以让今人感受一下同时期玉蟹的风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只玉蟹,亦为和田白玉质地,整体白净无瑕,器高2、长7.3、宽5.2厘米。玉蟹作静止驻足状态,玉工对蟹壳、蟹爪、蟹腹部等进行生动雕刻,螃蟹双螯相交于蟹身前部,蟹壳两侧及嘴部各雕四个凸齿,结构自然准确,与真蟹背壳无二,蟹双目上挑,似观察四周伺机而动,极具灵动之气。


除了静态单体造型的玉蟹外,明清时期玉蟹还多以成对的动态造型出现,如这件故宫博物院藏清中期和田玉双蟹镇纸(图2),高3.6、长11.2、宽16.8厘米,白玉质地,采用圆雕镂雕工艺,雕琢出两只相对的螃蟹,其蟹壳微隆,八足屈张各异,前螯微张,钳住蟹身下的芦叶、芦花,两只螃蟹摆出一副在芦苇中穿行的姿态,作“二甲传胪”之意。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叫做“传胪”,即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之意。到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传胪”,故玉雕中二蟹即意为“二甲”,其所穿行于芦花、芦叶之间即“穿芦”以谐音“传胪”。“二甲传胪”不仅是明清玉雕中传统造型,在其他工艺美术中也是常见的题材。


除了这类立体仿生圆雕玉蟹外,在清代帽饰中也常用红玛瑙雕刻的螃蟹形状的帽花,这些玛瑙螃蟹帽花基本上都为片雕一小方块的样子,以寥寥几刀勾画出螃蟹的形态,虽市场上多见且价格不高,但颇具民俗气息亦有收藏之趣味。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