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展览资讯 > 正文

脱离“威尼斯情结” 中国艺术当回归自我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05-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冯智军

摘要: 5月13日,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威尼斯开启了即将持续数月的艺术狂欢,而中国馆也再次亮相其间。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会有各种议论的声音。

         原标题:从“威尼斯情结”回归中国精神


       5月13日,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威尼斯开启了即将持续数月的艺术狂欢,而中国馆也再次亮相其间。每届威尼斯双年展,都会有各种议论的声音,既有关于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不同反应,也有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的说法,当然,更受关注的还是对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批评,“不能代表国家艺术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个别的当代艺术家扬名”“没有反映当代中国美术的真实状态和水准”等等批评已经持续很多年。


       爱之深,责之切。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人们的热情不容忽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又将“招致”怎样的议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从中体认到真切的中国状态,感受到真正的中国精神?而威尼斯双年展在今天给中国带来的又是什么?议论或许刚刚开始,不妨拭目以待。


       理直气壮地去讲中国故事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艺术永生”,旨在“为艺术家而设计”,将艺术家置于第一线,为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提供机会。而以“不息”为题的中国馆,通过由“艺术家为艺术家而策划”的展览,试图展示中国智慧的内涵。对此,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介绍:“今年双年展的总主题是‘艺术万岁’,我们回应以‘不息’。中国人不相信不朽,每个个体艺术家必死,但艺术不死,那一定是因为有一套机制在把艺术的能量加以传递。我希望能向世界说清这套机制。”


       如何做好艺术双年展,什么才是艺术双年展,邱志杰早在2012年策划上海双年展时就在思考。在他看来,做艺术不能用奥运会心态。奥运会是展示国家实力与力量的平台,世博会是展示独特性,“在艺术的国际交流里,艺术展示的是困难和痛苦,是一个地方的人面对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办法,然后拿出来分享。所以要抱着参与和贡献经验与解决方案的态度进入国际场域。”


       对于1895年就开始的威尼斯双年展,邱志杰认为之所以是全世界最好的双年展,就因为它有国家馆。“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有时做得很差,但因为它是‘火锅模式’,才会做成世界上最大的展览。主题展是这个火锅的锅底,然后由不同的国家馆带来不同的艺术配料,做成世界上最大的宴席,总有一款适合你,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去讲中国故事。”邱志杰说。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已经连续做了三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评审委员,在他看来,最近两届都在注重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来讲中国故事,每一届也都想把中国元素加入得更多,但或是不太明显,或有条件限制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今年的中国馆是做得最好的,有很浓郁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元素,也体现了中国精神,同时也向当代艺术发出一个信号。“我们在艺术表达的手段和方法上可以多样,要和世界接轨,但是承载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位,要和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当代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文状况紧密相连。”尚辉举例说,不要以为反思“文革”和批判“文革”就具有当代性了,就是批判社会了,“文革”已经过去40年了,还抱着不放就是在迎合西方的某些批评家,而不是真正站在当下。“今天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都值得艺术批评和艺术家介入,但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大多对此无声无息,说明当代艺术对社会学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流于表面,而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呈现中国艺术元素和当代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命题。”


       威尼斯双年展不再是神话


       威尼斯双年展至今已经举办了57届,中国和中国的艺术家参与这个双年展,也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在批评家杨卫看来,过去的威尼斯双年展是作为一个价值判断的标准,而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个展览展示的平台,不用,也不必过分神话它。


       而且威尼斯双年展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威尼斯双年展这几年的变化,青年批评家徐子林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看:首先是从威尼斯双年展自身看,主题变得越来越大,甚至“主题”不再有明确的内涵。这是全球当代艺术处于普遍性的迷茫,或者说是处于低迷期的当代艺术已经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如今的双年展是艺术行业各类从业者的一次聚会,大家不过是“以艺术的名义”聚到一起,并不是为了表达某个重要的艺术观点或者学术研究。另外,对威尼斯而言,双年展也不单纯是一个艺术活动,同样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旅游项目和城市名片,甚至对威尼斯来说,“重要的不是艺术”。


       “而且中国艺术家对威尼斯双年展的仰慕、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低,特别是经过前几届中国艺术家不择手段、偷梁换柱的参加各种‘平行展’,不仅没获得好声誉,甚至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所以中国艺术家参与的热情减退了很多。”徐子林说,现在当代艺术市场普遍低迷,即使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也不必然带来更好的市场表现,所以对更多的艺术家而言,双年展所能带来的附加收益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明显。


       策展人王麟刚从威尼斯双年展看展归来,对本届双年展有着直接的感受。在他看来,中国馆此次在展览的主题设置和艺术家的选择上,延续了邱志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一贯风格,即将传统艺术的思想和传承图景纳入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在全球性的活动中,文化当然区别于竞技,它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区分高下。当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参与到全球性的文化活动中,应当更加自信地输出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1999年黄永砯就曾用‘非常中国’的作品代表法国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近20年过去了,不必再纠结于“中西之辩”以及传统与当代的结合。新的时代,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带给中国的是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中国精神不只是狭义的中国符号、中国元素,它应该是更为包容的态度,更有责任担当的文化立场,对这个社会甚至世界发出声音。”


       曾参与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国家馆策展的丁雪峰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的产生背景和策展理念是问题核心。从主题馆、国家馆及部分平行展都体现出当下社会问题在艺术上的反映,用艺术语言来进行思考和呈现。“中国要进入到每届双年展关于世界性、人类性的议题上,做出中国自己在地性的思考和呈现,中国精神自然会在这个层面具体而真实地呈现出来。进入世界性的问题,在世界的背景下看自己国家的处境和问题,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也才具有意义。”


       参与的同时应注重自身发展


       在新时期看待当代艺术,看待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徐子林提醒说有两点需要重视。首先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当代艺术已经“不重要”了,当代艺术成为某种生活态度,或者成为一个商品,又或者成为并不新奇的观念、形式的游戏。至少在当下,整个当代艺术界,包括国际上的重要艺术家,都只是在重复历史中的概念。其次,威尼斯双年展的国家馆也可以像一些欧洲国家一样邀请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参加,国家馆主要表现当届艺术策展人的相关理念,和一般理解的“国家”的大概念不必然相关。徐子林认为,从这些方面看,当代艺术已经变成生活的日常,再也负担不了那么多沉重的概念。这就是当下时代的艺术特征,也是艺术的一种时代特征。


       邱志杰也强调,我们要向世界展示的当代中国艺术,应该正直坦荡,创造力不是削尖脑袋的猴急经营,而是脱胎换骨后的自然洋溢。成功不是暴烈的资本炒作,而是感染和召唤所致的认同。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建立起一种基于中国文明的底色和基因,我们才能对世界艺术做出新的贡献,也才能骄傲地重访马可波罗的故乡。


       同时,尚辉呼吁,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性的重要展览,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不够,团队力量比较薄弱。“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策展方案,给每个策展人提供的机遇是公平的,没有任何成见和指定,唯一可惜的就是报上来的方案不够多、不够完善,对总主题的理解不够充分。现在很多策展是到哪里都是那几个人、那个主题,而且什么主题都能套上去,这种以不变应万变是不行的。希望各位策展人能够拿出优秀的方案来,把总主题和自己策展的主题作品相互呼应,把中国馆做得越来越好。”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建议,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永久的中国馆,才能把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多年来努力积累、探索的前卫艺术,在一批专家的共同商议下把既符合国际潮流又体现中国特质的展览推出去。


       在参与国外的艺术盛会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自身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杨卫更是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加强,需要有一种打造类似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文化平台的能力,让我们“不再是按西方当代艺术的游戏规则打中国牌,而是建构自身的文化平台与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不仅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还要影响世界艺术的发展。”


(责任编辑:晓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