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月15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拍卖基金暨2015年公益拍卖会”, 在资深拍卖师郑晓星的专业主持下气氛活跃,报价声此起彼伏,65件拍品最终总成交价146.39万元。
原标题:公益拍卖:助力慈善 传递“心”声
方力钧《1995》
娄师白《见喜》
1月15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拍卖基金暨2015年公益拍卖会”, 在资深拍卖师郑晓星的专业主持下气氛活跃,报价声此起彼伏,65件拍品最终总成交价146.39万元。
近年来,随着拍卖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大拍卖企业为公益事业出资出力已成为常态。据不完全统计,每天中国拍卖行业旗下企业平均组织3场慈善拍卖活动;每年现金捐款超过1.5亿元;各种拍卖公益文化讲座、预展活动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力量。
汇爱心 聚力量
“动态的慈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公益拍卖的爱心传递不仅仅是筹集资金的事情,也是心与心之间的契合。”在预展现场,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述公益拍卖的魅力。
此次“拍卖基金暨2015年公益拍卖会”中的65件拍品全部来自国内拍卖企业的捐赠,门类涉及中国书画、油画、版画、名表、珠宝翡翠、木雕佛造像等。“总共征集到100件拍品,经过审定、评估以及市场情况等综合考量最终筛选出了65件,拍卖所得作为首笔资金注入‘拍卖基金’。”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汇聚行业力量,共同致力于公益拍卖事业的发展,2014年中拍协常务理事会决议设立中国拍卖业首个行业性基金——“拍卖基金”,重点促进新兴专业化拍卖市场发展、推动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资助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公益项目,加深社会对拍卖行业的认知。为了配合首次筹款公益拍卖会的召开,“拍卖基金”还设计了专用LOGO,以两把经过弯曲、透视、立体效果处理的拍卖槌为基础图案,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向心圆。同时将拍卖槌的一端作凹状处理,使其与手柄连贯,自然形成一个抽象生动的“心”。而槌与槌之间衔接,象征拍卖企业首尾相接,齐心协力,爱心传递。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表示,“拍卖基金”的成立,有利于汇集行业整体力量,不仅是对过去20年拍卖行业慈善公益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掀开了行业成长的历史新篇章。
线上线下 无缝衔接
此次公益拍卖的亮点除了首个拍卖行业基金正式成立之外,还采用时下最流行的“O2O”拍卖模式,强化线上竞买和线下体验相结合。
欧树英坦言,从以往看,大家对于网络拍卖的关注度其实很高,很多拍卖竞价结果都是从线上产生的。“O2O”拍卖模式为拍卖提供了诸多便利,技术的核心是让服务更加“无微不至”。
“O2O”拍卖模式的优势有目共睹,那么对于传统拍卖来说,是否意味着要失去其竞争优势呢?欧树英认为并不完全如此。“一场拍卖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线上与线下的服务,预展和拍卖之后的很多情况也应兼顾,以全方位实现拍品的价值。而从艺术品领域看,现场观摩拍品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买家都喜欢上手把玩,进而判断拍品的品质,而且现场氛围能让买家感受到竞争的魅力,所以不管春拍还是秋拍,拍卖公司肯定会将最有价值的艺术品放到现场拍卖。”
“强化线上竞买和线下服务无缝衔接,这在国内整个公益拍卖领域尚属首次。”张延华表示,此次公益拍卖成功树立了新的技术与服务标杆,有助于发挥拍卖专业优势,更好地助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呼声高涨 激情不退
成功集资,呼吁业界人士参与到公益中,加深对公益的了解,将公益理念传递下去。在欧树英眼中,这是中拍协组织公益拍卖会的一个动力。
实际上,国内各大拍卖行都有组织公益拍卖的传统,谨记职责,回馈社会。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王凤海表示,公益拍卖的终极目标是发扬社会互相帮助的美德,让闲散的物资或资金合理利用到急需救助的人群中去。“公益拍卖会上,人们显得比较平和,大部分买家愿意以无底价或者底价较低的情况来实现拍品的转移,再加上大家是从‘善’的角度参与竞买,所以大多数拍品都能达到满意的市场价格。”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崛起,慈善拍卖几乎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出现,且呈递增之势。欧树英认为,慈善与公益还存在一定差别,“慈善更多是扶危济困的一种行为,而公益则希望通过思考影响更多的人,为需要帮助的人进一步提供保障。总之,公益不是个案受益,而是制度化、体制化的行为。”
不仅如此,此次公益拍卖会得到了中国嘉德、西泠印社、北京荣宝、北京匡时、雅昌集团等知名企业的积极参与与鼎力支持。随着拍卖公司与收藏界的重视,公益拍卖的呼声日渐高涨。
欧树英告诉记者,行业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烈,中拍协也始终在引导、释放社会公众对于献爱心的激情。王凤海也希望拍卖企业都能积极投身到公益慈善事业中去,让更多群体得到救助,共同走向和谐。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