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荷兰是一个福利国家,有一些机构照顾这些小孩。孩子们白天去这些机构,有专业的人教导他们,周末也有。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只是社会照顾他们的方式和照顾我们的不一样。
在荷兰,我们也很少在公共场合看到这些小孩,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在中国,也许有些父母觉得带这样的孩子出门会受歧视,或者很丢脸,所以不愿意带他们到公共场合。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这是大人和社会有问题,而不是孩子有问题,孩子并没有不对。
那天我到WABC,在那么漂亮的环境里,感受到很深的爱。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的互动是那样直接,充满爱。我看到苗世明先生和岩岩的互动那么好,那么亲密,还以为他是孩子的父亲。一问才知道不是。这么多人为了这些孩子在努力,非常让人感动。
大黄鸭的灵感来源于一幅荷兰油画
记者:你觉得大黄鸭的魅力在哪?
霍夫曼:它最大的魅力是:它是黄色的(笑)。它的眼睛非常滑稽,还有一个永远对着你微笑的嘴,不论你是谁,它总是对你微笑。它那么大,每个人在它面前都很渺小,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有人说你创作它的灵感来自于“鸭子舰队”的传奇故事,是吗?
(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轮,打算穿越太平洋抵达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途中遇到强风暴,一个装满2.9万只浴盆玩具的货柜坠入了大海并破裂。这些浴盆玩具中大部分是黄色充气橡皮鸭,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鸭子舰队”。这些小东西用微弱的浮力在无边无际的大洋里,历时15年,从中国漂洋过海最终漂到英国和美国的海岸。)
霍夫曼: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有趣,而且有个很有名的画家把它画成了一本非常吸引人的绘本故事。但对我来说,它虽然充满传奇,但不是我灵感的来源。
我的灵感来自于一幅油画。2001年,我在荷兰的一间美术馆看一个画展,看荷兰老一辈油画大师的风景写生画。画中荷兰农村的生态非常美,池塘里游着鸭子。我的脑海中马上就涌现出一个广告画面,上面写着能抽奖,中奖者全家可到印度旅游,小孩子还能获得一只大黄鸭。我当时就想到,将这两者相融合。
记者:大黄鸭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为什么没有脖子,为什么那么大?
霍夫曼:大黄鸭的原型设计从2001年开始,2006年完成,2007年第一只大黄鸭问世。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想它的造型,找了很多黄色小鸭的资料,发现很多单纯玩具造型的小鸭比较有趣,没有脖子的小鸭显得更可爱。
但对我而言,大黄鸭的意义在于它的“大”。它大到放在公共空间里,你会觉得景色变了,那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会让公共空间变成另外一种新的情境,这正是艺术表现想要的,它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受。
记者:这6年中最困难的情况是什么?
霍夫曼:保持简单(脸上露出不情愿的表情)。我希望的只是有这么一只大鸭子,大家来看一看,开心一下,有一个相同的感受,然后回家,就可以了。但在各地展出的过程当中,多出许多事情,大家会因此想做这、想做那,变得很复杂。
构思之初就希望大黄鸭能周游世界
记者:你2001年创造它时,曾经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标出许多地点,那时就想让它周游世界吗?
霍夫曼:对,我在美术馆有这个想法后,立刻就跑到书店买了一张世界地图,用图钉在上面做出一个个标记,想象着大黄鸭应该在这里、在那里。在我的想象中,地球上的这些水域,不管是湖泊还是港口,都是我们的浴缸。黄色小鸭原本就是许多人小时候都玩过的浴缸玩具。在地球上看来,就好像有很多的浴缸在不同的地点,大黄鸭到处去旅游,从这个浴缸到那个浴缸里,去问候所有人,借这个概念给世界不同城市的人做一个连接。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