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早上吃完早饭就开始看报、剪报、写阅读感悟,一天要坐十个小时,我说他比上班还忙。”小他6岁的老伴王阿姨担任起秘书长的角色,收发报纸、帮他把剪报粘贴装订,还要陪着他到全国各地收集书报。子女、孙辈则负责帮老人打字、投稿。全家人为了老人的这个爱好而忙碌,“香港回归前夕,他想要一份香港报纸的特刊。通过联系那边报社得知,上海有报社办事处,为了这份特刊,我前后陪跑了四次上海。”
作为家里的“财政大臣”,老伴也在经济上全力支持,“他去年到书展,一次就买了四千多元书。我问他来得及看吗?他说如果不买,以后再想要就没有了。”
一家三代读书乐
“父亲这么多年坚持读书看报,对我的影响最大。通过读书思考,从书中得来的知识使得我在工作中,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受益。”
以书为友,爱书、读书、藏书之乐深深地影响着老人的子孙辈。
儿子黄华从小最爱看父亲的历史书,上中学时历史老师曾经邀请他一起上台给同学们讲历史。“父亲这么多年坚持读书看报,对我的影响最大。通过读书思考,从书中得来的知识使得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受益。”如今,18岁的孙子也酷爱看历史、经济类书籍。刚上高中时,他迷上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且是看原版,对照中英文阅读。比同龄小伙伴看的书更多,成为黄家子孙们骄傲的事。
外孙女王秉颖称,自己从小就生活在知识的海洋里,因为房间里除了床和床头柜,其余地方都是被外公的书报堆满了。“从小父母出差去外地,我不要玩具,只要他们带书回来。”王秉颖记得,中学时的一个暑假,爸爸请假带她到上海书城买书,当时列出了一串长长的书单,“其中有一本是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记得书架上找不到,爸爸拿着书单到处问工作人员,哪里有这只‘猪’?”这场景至今还令王秉颖忍俊不禁。
2008年,当时远在英国留学的王秉颖,特意帮外公带回了当地的中文报纸,“每到一个地方旅游,我都会帮他带几份当地有特色的报纸。”回来后,她还兼做翻译,帮外公备注说明。
黄老说,现在最头疼的事情是书报太多没地方放,还有就是时间不够用。“读书的内涵其实是读人、读事、读自己。只有把自己融入书中,置身于作者笔下,用心去品读、去领悟、去研究,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才能真正获得读书之百味。”老人希望能展出自己的收藏的书报,让更多人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