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寻寿山石雕的生命--雕刻家杨明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3-10 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摘要: 一盏灯、一泡普洱茶,杨明手里摩挲着一块温润的石头,安静地坐了半夜。

 

 

 

杨明在创作

 

原标题(寿山石雕刻家杨明:探寻寿山石雕的生命)

 

本报记者 张永定 文/图

  

一盏灯、一泡普洱茶,杨明手里摩挲着一块温润的石头,安静地坐了半夜。

  

最近,他正在筹备赴法国展览的寿山石雕作品,希望拿出一些“有生命力”的作品来。这半夜枯坐,用杨明的话说,正是在寻找这块石头的生命。“那种石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他们所表现的语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每块石头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刻出来。”他说。

  

在寿山石雕这个千年老行当里,大师频出,39岁的杨明虽很年轻,也有着25年的从业经验。“没有不好的石头,只有不好的雕师。”这是杨明从事寿山石雕创作二十多年来沉淀下的体悟,“裂痕、杂质,这些看似缺点,经过巧妙的构思和雕刻往往还能成点睛之笔。”下刀前必细细观摩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构思良久有了掌控全局的把握,方肯描案下刀,常常一刀刻去石皮,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内容,还得驻刀再构思。

  

有一次,朋友拿来一块黑白间杂的石料,已经几位雕刻师摇头放弃,最后被杨明收下。石头在案几上一搁大半年。某天傍晚,他正看着电视,忽然没了信号,满屏黑白的雪花纹,他猛地想起这块被摸得发亮的石头,坐到工作台前,下刀淋漓酣畅,黑白雪地间一老翁垂钓的景象逐渐展现。吹去石屑,一件《独钓寒江雪》跃然石上。

  

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畅快,让杨明对寿山石雕沉迷不已。不过,一次赴美展览让沉浸在个人创作世界的杨明有了更多想法。

  

2013年10月,杨明应邀携近50件寿山石雕作品赴美国洛杉矶举办个人作品展。这次由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和中美企业峰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美国东方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了很多旅美华侨,更有不少洛杉矶当地文艺界人士和普通民众观展,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寿山石雕。当他们面对这远道而来且绚丽夺目的艺术品时,心中的好奇带着些许怀疑,当地有一观众指着陈列架上的一件作品《童子献桃》耿直问道:“小人和桃子的颜色很不一样,难道不是粘上去的?”杨明详尽的解释,从寿山石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起。再细说如何巧色运用,把当地民众的一竿子疑问最终变成了赞叹和欣赏。

 

但此行也让他有了一点心结—寿山石雕文化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不过在世界范围内还缺乏影响力。在此之前,杨明曾多次应邀赴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办展交流,参观者多是华人,对寿山石雕文化还算了解。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杨明自觉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应有所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想通过自己和同行的共同努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东方技艺。”

  

揣着这样一份梦想,参展回国后,杨明又开始陆续筹备赴法国、意大利的作品展览。为此,他一边思考是否可能将西方题材融入创作,一边查找资料撰写文字,希望用中西通用的艺术语言介绍寿山石雕,向从来未曾接触过石雕的外国友人推介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观众,意味着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杨明认为。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