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书画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买家的不断成熟,古代书画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被买家逐步认同,行情不断升温,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如宋黄庭坚《砥柱铭》拍出4.3亿元,元王蒙《稚川移居图》拍出4.02亿元,王羲之摹本《平安帖》拍出3.08亿元,明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拍出1.69亿元,清朱耷《竹石鸳鸯图》拍出1.18亿元等,足见古代书画越来越受到藏家的追捧。
然而,古代书画由于距今遥远,真伪难辨,以及历代大量伪作的存在,使得古书画收藏成为一个“门槛高、风险大”的品种。投资古代书画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避免买假?笔者从以下10个方面简单阐述。
其一,多看真迹心有底。书画作品的真伪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真伪进行比较,寻找二者差异的过程。欲辨伪必先识真,很难想象,一个从未目睹真迹的藏家,会对作品的真伪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由于古代书画的真品名迹大多珍藏于知名的博物馆中,因此到博物馆目睹它们的庐山真面,是提高辨伪水平与能力最有效可行的办法之一。对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及每个名家的风格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后,再回到艺术品市场,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其二,广翻图录熟为佳。现代出版印刷业非常发达,不少古代书画名家的图录资料十分详尽。很多图录不仅收录了古代书画名家的代表作,甚至连一些珍藏在国外博物馆中的作品也收录在内,对藏家进行研究与了解颇有帮助。因为观看真迹毕竟有限,经常翻阅图录,对每一件作品进行记忆贮存就显得很有必要。
其三,个人风貌要牢记。一位书画家能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必具有超强的功力与独特的风貌。远者如王羲之之俊逸神妙,妍美秀丽;吴道子之吴带当风,婀娜多姿;怀素之连绵环绕,一泻千里;范宽之千岩万壑,山势凸奇,皆为书画史之千古巨擘。近者如赵孟頫之力倡复古,以书入画;黄公望之诸法俱备,“点”化神奇;倪瓒之枯笔意写,逸士风流;沈周之苍劲生辣,格调高古;文征明之笔法精致,书卷潇洒;八大山人之笔势惊人,超然物外;石涛之搜尽奇峰,妙写自然;郑板桥之参差错落,书画双绝。熟悉书画家的画风与笔墨语言,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尤其要熟稔元明清三代的书画变迁,流派演变。
其四,代笔伪作应知晓。中国书画伪作通常有两种,一为代笔,一为作伪。代笔是中国书画所特有的现象,历史上确实不乏其人,如文嘉为其父文征明代笔,赵左为董其昌代笔,罗聘为其师金农代笔等。代笔人因与画家较为熟悉,又处在同一时代,故仿制水平较高,几可乱真。作伪则较为复杂,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如“苏州片”“扬州片”“山东造”“开封造”“后门造”等,水平多粗制滥造,鲜有高超者。当代造假则每每构图呆板,笔墨粗糙。
其五,方方面面破绽找。书画鉴定是一门综合学问,既涉及书画本身,还关联纸张、印泥、装裱形制、名物制度、衣冠器皿、避讳制度、人际称谓等方方面面,从中可以发觉伪作的“马脚”。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装裱的格式及用印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联是晚明以后才出现的装裱样式;书画上款中“社兄”“词坛”是明末清初特有的称谓。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从侧面把握与判断作品的年代与真伪。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