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检索中国历史上几个大的收藏高峰,的确都是盛世的时候居多。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加之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墨宝,因此唐代内府收藏了许多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皇帝还命令内府高手响拓王羲之的墨宝以奖励有功之臣。甚...
原名:艺术品收藏:莫要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导读:本家老叔有句名言:凡是老古语说的,都没有错。这话朴实,也的确有几分道理。有句古语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说的是太平盛世的时候搞一点收藏,既可以体现自己的品位,同时又可保值增值;遇上打仗、瘟疫、饥荒等乱世的时候,要多储备一些金银之类的硬通货,关键的时候是可以救命的。
检索中国历史上几个大的收藏高峰,的确都是盛世的时候居多。唐朝初期政治清明,加之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墨宝,因此唐代内府收藏了许多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皇帝还命令内府高手响拓王羲之的墨宝以奖励有功之臣。甚至还有传说,位极人臣的皇帝派人以不光彩的手段在智永和尚那里赚取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文人权高位重,士民富庶,收藏之风更是从宫廷刮到了民间。宋徽宗当皇帝不称职,但是作为艺术家绝对是一流的,其发明的“瘦金体”书法影响至今;苏黄米蔡“四大家”都是书法圣手,同时又是收藏大家。其中米芾更是藏痴,为了得到一方砚台,他可以和皇帝耍赖;他流传至今的许多手札,说的都是如何从别人手里买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甚至连如何讨价还价都告诉朋友。李清照夫妇都是收藏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城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因此二人除了衣食所需之外,所有积蓄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赵明城根据自己收藏研究所写的30卷的《金石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收藏学术著作,在李清照“寻寻觅觅”的词中,除了有对丈夫的思念以外,当也有与丈夫寻觅收藏的乐趣吧?!
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回许多珍贵的红木,让明朝皇帝爱不释手,有一位不靠谱的皇帝就整天不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却热衷于亲手制作红木家具,而且让太监将他做的家具拿到市场上卖,看到百姓购买,自己偷着乐。这位“干一行不爱一行”的皇帝虽然耽误了不少国家大事,但是却也使得明代红木家具制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至今还是收藏者追求的目标。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有清一代最鼎盛的时期,因此也是一次历史上的收藏高峰,这三朝因为国力鼎盛,所制官窑瓷器质量最高,为后代所追捧。尤其雍正皇帝,艺术眼光最毒,因此当朝所制官窑器品位也是最高的。此时期的大臣刘墉、纪晓岚等也都是书画、砚台等领域的收藏和鉴赏大家。
近代最后一次收藏高峰是清末民国时期,这个时候是一个旧的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中西文化的冲撞在所难免,但是无论是旧文人还是骂着旧时代的新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清末王懿荣的《天壤阁杂记》记录的全是其在烟台、福山、黄县、河南、陕西、四川、北京等地收藏古董的经历;民国左派文艺领袖鲁迅也是一个收藏迷,他喜欢收藏古书、笺谱、碑帖、铜墨盒、古砖瓦、佛像、古代书画等,看他的日记就如同看收藏笔记一样过瘾。加之当时考据之风盛行、金石文物的不断出土面世,王公大臣为生计所迫变卖家里的古玩字画,以及末代皇帝溥仪和太监们从宫里经常向外偷取古董文玩,因此民国初期北京的琉璃厂等地古玩收藏市场异常繁荣,张伯驹、梁启超、陈师曾、姚茫父、金北楼、周作人、张大千、齐白石等都涉足收藏,这是旧时代的最后一次收藏市场的大辉煌。
现在,我们恰逢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比较稳定的时代,从投资和文化两个角度似乎都应该搞点收藏,不然真要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从投资的角度讲,股市和房产都是风险较大的投资,虽然不需要很艰深的专业知识,但是投资前景很难把握。古玩等艺术品虽然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现在古玩及艺术品收藏入门的书籍很多,而且一些专业的收藏网站可以进行免费鉴定等工作,使得收藏的门槛一下子降低了许多。何况,现在是一个大开发的时代,经常有新的古玩出土,市场上容易“捡漏”;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门类入手,既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延年益寿,又可以保值升值,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莫要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