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市场资讯 > 正文

古玉市场缘何冷淡清静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6-2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江粤军

摘要: 当今的玉器市场,玉雕大师们可谓呼风唤雨、炙手可热。与之相对的,却是古玉,特别是高古玉市场的冷淡清静。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玉缘何没有受到藏家的热捧?收藏古玉究竟有何难度和禁区?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 蒋卫东——

  

收藏古玉易碰触法律禁区

  

高古玉在市场上,并未像一些人所期待或想象得那么昂贵,我以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古玉流通容易碰触法律禁区。

  

我们都知道,古玉、特别是高古玉的传世量非常少,绝大部分都是出土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有明确规定:出土文物不能进入市场流通,拍卖公司不允许上拍出土文物。所以守规矩的拍卖公司,都不会上拍出土玉器。而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自然会进入博物馆。只有一些通过盗墓或者其他方式出土的古玉,才可能流向黑市或古玩市场。盗墓出土的这些东西,即使有人敢买,也要承担法律风险。因为其背后牵涉着盗墓案,一旦案子破了,古玉是要被收缴的,买卖双方都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所以,出土古玉,特别是高古玉的流通,多数是在法律的禁区之内作业,藏家都会有一定的顾忌。

  

另外,当下文物艺术品市场赝品充斥,出土文物又是法律禁止买卖的,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来对市场进行规范。那么,出土古玉的私下流通很容易变成不受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真空地带。目前古玉乃至整个文物市场的乱象丛生,便是注脚。

  

当然,古玉不如当代名家玉雕受欢迎,也跟当代人对古玉的认识有一定关系。今天很多人选择玉器,注重的是视觉美感,尤其在意质料的温润洁白与工艺的巧夺天工。而在出土古玉中,料能达到羊脂白玉品级的很少。清乾隆以前,大部分的古玉尤其是高古玉,颜色都比较驳杂,玉料比较多样,纯粹的和田白玉不多。而且,古人也不像当代人这么重皮壳,俏色巧雕有一些,但并非主流。所以,当代人追料追皮的风气,大大影响了古玉的接受度。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乾隆玉在古玉拍卖市场上能够一枝独秀了——其料和工,都比较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须强调的一点是,市场价格不等于文物价值。就玉器研究而言,文物的价值认定都是从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三方面来做判断的。因此,只要是真正的古玉,不管其质料如何、工艺如何,不管是官作还是民作,都是我们八千多年玉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件都有其定位、有其意义。

  

收藏家 朱绍良——

  

解读不足一二 还是少碰为妙

  

 

真正推崇高古玉的时代,远的不说,近的可能在清末民初。但这种状况很快就改变了,因为高古玉绝大部分都是出土器,而在土里历经了几百上千年的东西,无论是在洁白度还是美感上,都已经被侵蚀得所剩无几了。

  

清末民初,当时的金石学家潘祖荫和万印楼楼主陈介祺都很推崇青铜器和古玉,大量收入这些出土文物,而且,在他们看来,玉要有沁色才美。事实上,按照科学的观点,血沁、土沁、水沁,都不是有利于健康的物质。后来,留学西方的中国人多了,大家慢慢又转向追求玉的洁白无瑕、温润可亲。于是,古玉中就很重视传世品的那部分,特别是明清宫廷玉器。

  

这种风气沿袭下来,今人也比较认同,所以清宫玉器,特别是乾隆玉,现在的拍卖价远远高于商周时代的高古玉。乾隆朝因为打通了和田玉的运输渠道,所选玉料很好,而且是阳光底下的传世品,所以市场的认可度很高。

  

我对于高古玉是一概不碰的。除了因为大部分是出土器,我比较忌讳之外,还因为现在造假的实在太多,防不胜防。另外,好的高古玉基本都进了博物馆,或者在一些大藏家手里,他们不会轻易释放到市场上,能在拍卖场上看到的顶级高古玉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宁缺毋滥。

  

还有一点,传统玉文化深厚绵长,孔子说过“玉有十一德”,《礼记》中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甚至还有流传很广的和氏璧的故事,可见前人对玉很是情有独钟。但今人对古代玉文化的了解很肤浅,像玉圭、玉琮、玉璧等器型,各种古玉上的纹饰,现在的专家学者也未必能说清说透。文化积淀很深,解读却不够清晰,我们所知不足一二,还是少碰为妙。

  

我想,出土玉最好的归宿确实是博物馆,这样才更有利于体现其教育和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李文丽)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