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久以来,拥有众多顶级收藏一直是法国的一大优势。另外,陶瓷珍品也重现异彩,瓷瓶之列甚至惊喜连连,比如以2,170,000欧元落槌的一款云纹龙戏珠釉下青花梅瓶;该瓶带有(仿)乾隆篆书款样,由Tessier &Sarrou拍卖行拍出...
原标题:中国艺术品潮流
昨日的华夏天朝,今天的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玉器、陶瓷、古画……且看中华精粹在亚洲艺术市场掀起的热潮。
纪录新高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中国富豪人数的迅速增长,亚洲艺术市场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以满足中国藏家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藏家对古老华夏珍品的追求在中国乃至世界一次次刷新拍价纪录——尽管其中个别买家也曾因付款问题留下污点。2012年,受到经济放缓的影响,中国买家的钱袋明显缩水,于是在经过数年迅猛增长之后,以北京各大知名拍卖行为首的中国艺术市场出现了动摇。作为中国藏家国际需求的主要领域,亚洲艺术业务也开始下滑:利润下降39%,成交量14%,流拍率则增加了8%。好在法国的亚洲艺术市场不仅并未受到波及,而且还增长了4%。一个个华丽的价格新高更是为其锦上添花,比如在德鲁奥中心拍得780万欧的乾隆《职贡图-册五》,雄踞法国2012年拍价榜榜首之列……
FrançoMarical采写
7,806,960欧元
清乾隆(1736-1795),《职贡图》,绢本设色,38幅双页
金丝楠木封面,满汉双语跋文,39 x 34.2厘米(局部)
巴黎,德鲁奥中心,2012年6月12日,Christophe Joron-Derem拍卖行
专家评述:亚洲艺术专家菲利普·德拉朗德
Gilles-FrançoPicard采写
中国艺术品的行情从2005年起逐渐走高。那时的买家大多还都是来自台湾和香港的,中国大陆的富豪相当少见;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07年。两年的时间里,这一比例已完全颠倒过来,而且从那之后,大陆买家的数量不断增加。英国和法国堪称亚洲艺术品的两大宝库。后者在20世纪初叶曾集中了萨穆尔·宾(Samuel Bing)、奥古斯特·希谢尔(Auguste Sichel)等一批名震四海的大古董商。至于中国买家的类型,值得一提的是私人博物馆的活跃,执掌这些机构的实业家力求重新拥有华夏文化遗产,但其新近聚拢起来的财富还不足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别忘了,文革曾试图铲除一切传统文化;而今天很多人在审美与投资之间的摇摆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些极具“中国味道”的珍玩常常品质非凡。玉器一直独占鳌头,其价位主要取决于色泽,从近代青玉到18世纪的白玉,价格差距上万。除了以青花为首的陶瓷之外,青铜鎏金的佛像近年来也十分走俏。无论如何,这一市场不能归结为一个泡沫。2011年之前,它确实有些疯狂。但今天,它已逐渐懂得选择,拍出高价的古玩确实都是品质卓绝的珍品。而在这些精粹之作仍在不断攀升的同时,次品的行情则已出现回落。
清乾隆,1785年,棕色留皮碧玉龙尾觥,带两个乾隆御印和一组诗句,高22.5厘米
巴黎,德鲁奥中心,2011年4月5日,Gros &Delettrez拍卖行
法国在亚洲艺术市场的地位
Stéphanie Perris-Delmas
毫不自夸地说,法国在亚洲艺术领域的地位是相当令人艳羡的,与伦敦、纽约、尤其是香港一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是备受各大拍卖行青睐的宝地。中国内地拥有近百家拍卖行,其中两家跻身2012年世界前五。面对这些英美和中国的巨头,法国市场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时常还会更胜一筹。不相信吗?2011年3月在图卢兹(Marc Labarbe拍卖行)以2205万欧元拍出的《乾隆大阅图》便是一大力证。这幅辉煌画作长24米,为乾隆时期所做的四卷系列之一,其中第三卷于三年前的苏富比香港拍卖会上“仅”拍得641万欧……亚洲艺术专家菲利普·德拉朗德(Philippe Delalande)注意到:“某些拍品在巴黎乃至法国其他地区确实拍得的价格更高,因为它们新鲜、纯粹、出自古老收藏,这些正是这里的买家们所看重的。”而藏品的古老性也是法国市场的特点。凭借历史悠久的出处和具有吸引力的估价方式,法国的亚洲艺术市场魅力四射。一如菲利普·德拉朗德所说:“在香港,很多艺术品并不是首次上拍,且估价偏高;法国则显著不同。”爱丽丝·布勒曼(Alice Buhlmann)也强调说:“艺术品藏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在赝品频出的背景之下。”这一现象触及绘画、陶瓷、玉器等所有门类,造假者甚至使用“埋地雷”的伎俩,即把赝品放入既有收藏以混淆耳目。
520, 460欧元
清晚期,青花瓷执壶一对(一个为复制品)
两侧饰折枝花纹和柿子,壶嘴饰卷叶纹,壶盖镶银、饰缠枝花纹,与壶把以银链相连,高31厘米
巴黎,德鲁奥中心,2012年6月29日,Ferri拍卖行
趋势走向
Stéphanie Perris-Delmas
在经历了2010和2011年的疯狂之后,市场似乎回归平静,拍卖也重新走上理智之路——至少几乎是这样。如果说仍有一个领域令中国藏家们不计所出,那就是绘画。2013年6月,一幅铃有前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张珩藏印的唐朝画作在巴黎拍出了464万欧元的成交价(Thierry de Maigret拍卖行)。一年前,清朝一册以满文和汉文撰写、绘有34个民族人物的《职贡图》也曾创下780万欧的佳绩(Christophe Joron-Derem拍卖行)。陶瓷领域也不甘示弱,其中尤以备受推崇的官窑为贵。事实上,宫廷珍品一直以来在各个领域都是众星捧月的焦点。作为中国特有的昂贵材质,玉器之中则以白玉更受行家青睐。不过事无绝对,2013年6月,一件留有棕色玉皮的青玉雕便以142万欧的靓价艳惊四座(Jean-Marc Delvaux拍卖行)。这件出自朗威尔夫人旧藏的玉雕上拍前的估价仅为25万欧。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如亚洲艺术专家皮埃尔·昂萨(Pierre Ansas)所说:“中国艺术品的成交价一般会达到估价的五至六倍。”在帝王玉玺等常被抬至天价的传统珍玩之外,青铜鎏金佛像近年来也成新宠。比如2012年由塔桑拍卖行(Tajan)上拍的一尊17世纪西藏白瞻巴拉财神像便创下了132万欧的佳绩。不过,爱丽丝·布勒曼提醒说:“这种由一小批藏家和业内人士哄抬起来的高价有可能不会持久。亚洲市场上这种昙花一现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曾红极一时的珊瑚作品。”掐丝珐琅也曾一度暴热。2007年,当佳士得在巴黎上拍胡安·何塞·德·阿梅扎加(Juan José de Amézaga)珐琅器收藏时,首场成交额突破1320万欧元。但菲利普·德拉朗德告诉我们:“自那之后,市场日渐低迷。”同样,犀角市场也经历着高峰后的低谷,但这主要与中国就该类制品颁布的禁拍令有关。尽管如此,艾德(Artcurial)于2012年12月上拍的清代舟形犀角杯还是搏得了950,790欧的高价。古青铜器方面,2013年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举办的玫茵堂收藏展使十分少见的青铜古器成为焦点。事实上,在2013年3月,Brissonneau与Daguerre就曾联合上拍过一批古青铜,其中一件商末酒器一举攀升至了168,750欧元。
86,800欧元
双竹形笔筒,浮雕松竹梅纹饰,高15.7厘米
巴黎,德鲁奥中心,2014年6月16日,Tessier - Sarrou& Associés拍卖行
2014年最靓拍价
Stéphanie Perris-Delmas
2014年,德鲁奥拍卖中心的亚洲艺术卖场的销售总额达2450万欧元,其中仅季末的亚洲艺术周便收获920万欧。活动期间,一尊康熙时期的无量寿佛青铜像突破200万欧(Joron-Derem拍卖行),大大超出200,000欧的最高估价。这一结果也再次证明了众买家对佛像的浓烈热情,如一尊侧身而坐的宋代佛像凭借万聂科(L.Wannieck)旧藏的不凡来头,创下了1,750,000欧元的成交价。长久以来,拥有众多顶级收藏一直是法国的一大优势。另外,陶瓷珍品也重现异彩,瓷瓶之列甚至惊喜连连,比如以2,170,000欧元落槌的一款云纹龙戏珠釉下青花梅瓶;该瓶带有(仿)乾隆篆书款样,由Tessier &Sarrou拍卖行拍出。作为皇权标志的御玺也依旧是藏家们的盛宠。同样,此类拍品尽管今年的总体成绩并未突破之前纪录,但也不乏耀眼亮点,比如一方以福建滑石雕琢而成的九龙腾云玺印便于是年6月在德鲁奥中心以1,860,000欧元拍出(Tessier &Sarrou拍卖行)。纵览2014年的艺术品领域,玉器、珊瑚和漆艺硕果累累,古董家具和服饰则略有逊色,也许与其脆弱易损、在市场上较为少见有关。至于绘画,巴黎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前辈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无需多言。其中数位正是在旅居花都期间开始的现代主义探索。20世纪初,北京大学和法国合作启动了一个资助年轻艺术家到巴黎或里昂深造的项目。徐悲鸿、林风眠、常玉和潘玉良先后踏上赴法之旅。
因此,在今天的法国市场见到他们的作品并非罕事,比如潘玉良笔下的牡丹(成交价240,000欧元 - Oger-Blanchet拍卖行)。而第二代旅法华人艺术家力作在当今拍场上的表现更是青胜于蓝,其中又以赵无极之作最为抢手。这位大师辞世一年后,其多幅作品都在2014的拍场上掀起热潮。其1968年的一幅画作还于今年4月在德鲁奥中心以2,691,800欧元的成交价再创法国新高。
2,691,800欧元
清康熙(1662-1722),铜鎏金无量寿佛,,高56厘米
巴黎,德鲁奥中心,2014年12月11日, Joron-Derem拍卖行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