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之下 传统画廊如何“遇”生机
摘要:
在业界集体遭遇“寒潮”的情况下,国内画廊究竟采取了哪些“取暖”措施?除去产业联盟,艺术机构能否摸索出更多新的经营方式?这看似积极的取暖的现象,又能否为传统画廊带来新的生机便是文章想要探讨的话题。
原标题:画廊:乍暖还寒时候,能否将息?
【编者按】过去的2015年里,传统画廊的生存一直为业内所关注和讨论。除去画廊经营成本上涨、艺术品需求量下跌的双重压力之外,艺术品线上交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传统画廊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时逢春日,南方艺术机构的新动向也为身处“严寒”的画廊业送来一股柔暖春意。一家由广东省文联收藏家会所、熹艺术馆、棉花糖·艺术+和871艺术馆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发起并起名为“艺藏社”的画廊联盟在广州成立。据了解,该画廊联盟的发起和成立,其实就是在冷峻的行业形势下,整合多家画廊的人脉和渠道等资源优势,进行的一种抱团取暖,一起抵抗产业寒冬的方式。在业界集体遭遇“寒潮”的情况下,国内画廊究竟采取了哪些“取暖”措施?除去产业联盟,艺术机构能否摸索出更多新的经营方式?这看似积极的取暖的现象,又能否为传统画廊带来新的生机便是文章想要探讨的话题。
谈及中国画廊行业的不济,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直指:遭遇寒冬是中国画廊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还不到30年的时间,画廊业的成长亦如是。在这短短的30年内,国内画廊想要达到像西方通过百年积累,所实现的规范化经营管理并不现实。“在国内从事画廊业是一件可悲的事。如今画廊业迎来寒冬,也是我们行业发展所必经的痛,不经过市场洗礼,画廊业不会真正成长。”
贾廷峰接着道:“目前画廊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任凭业内人士如何努力也无济于事。单是外部条件的制约就足以让画廊永无出头之日,至少在中国,是很难诞生国际级别的画廊的。我从事这一行已经将近30年的光景,就我所知,目前国内年营业额能达到上亿元的画廊几乎为零,而放眼国际,如高古轩、佩斯、尤伦斯那样的画廊,年营业额则多达十几亿美元至几十亿美元。”
制约画廊,因素颇多
目前,国内画廊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阻力,不仅表现在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诸多漏洞,而且也体现于艺术家、艺术机构以及收藏群体对自身的定位和对市场的认识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参与群体各存私心以及艺术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都进一步制约了画廊行业的发展。
【无从管理的私下交易】
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的不完善是制约画廊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艺术品私下交易的广泛存在根本无从管理,据不完全统计,私下交易的成交额大约占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的60%至70%。如此巨大的市场占有份额是画廊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最为严峻的问题。艺术从业者的私下交易不仅压缩了国内画廊业发展的空间,而且它在市场的基础上,还颠覆了市场日益增长所需要的规范和秩序。
“道德秩序和诚信体制的缺失是导致画廊生存艰难的原因之一。在与艺术家的签约上,尤其在国画区域,极少有画家能够遵守合约,藏家直接向艺术家求购作品的实例比比皆是。部分画家经过画廊推广而拥有名声,而后私自售画给藏家,完全忘却了:没有画廊,他就没有如今的市场价值。藏家也同样认为从画家手中直接买画不仅能和画家合照,还能得到画家的书法或册页,这种占便宜的心理导致画廊经营的艺术家作品难以经手。如果在西方,这类情况就绝对不会被允许,不但画家对藏家恕不接待,而且藏家也会以此为耻。国内藏家自作聪明,以为避开画廊可以节省费用,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不一定会少花钱,而且画家也不一定会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拿出来。画廊作为一个公平公正的艺术机构,要对画家的作品进行宣传、展览和出版,一定会对艺术家的作品精挑细选,并且艺术机构比藏家更专业,甚至比画家更懂作品优劣,因而也更有资格指导藏家挑选作品。”贾廷峰说。
【坐收渔翁之利的二级市场】
与此同时,拍卖行直接向画家征集作品,进行拍卖、炒作的也为数不少。一个三流画家的作品价格在一级市场可能几万元也无人问津,而到了拍卖场,便可以炒作至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贾廷峰谈到:“画廊是艺术品最为重要的第一市场,它不但先于拍卖行,而且是艺术品市场的基石。无论是油画名家还是国画大家(包括从事装置、影像、雕塑等创作的艺术家),最终都经由画廊推出。可以说任何一位活跃的艺术家,都与画廊的参与建设和宣传推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混乱的市场现状对画廊而言非常不公,且不说画廊是艺术的推广者,它至少参与了艺术家的包装策划。画廊在市场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然而最终的受益者却是二级市场和画家个人。”
拍卖业的市场主导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蚕食了中国画廊业的市场份额与生存空间。由于拍卖业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在市场交易体系之中可谓是一板独大,不仅经营高端艺术精品,甚至涉及很多未经市场定价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严重挤压了画廊的生存空间。
【难以抵挡的线上销售】
除此之外,艺术品线上渠道或者社交媒体对传统画廊的冲击也不容小觑。有人认为更大、更长期的威胁在于在线渠道和社交媒体会不断蚕食画廊业传统上保持的信息优势。当藏家看到画家在社交平台上发放的新作时,画廊经营者们甚至还不知道作品的存在。大数据时代下,由于传统画廊信息传播速度慢、分成比例高、艺术家受限制较多,因而其优势日益微弱,甚至不少知名院校的学生都已经不愿签约画廊。因为多元化的渠道让艺术家拥有更多选择,画廊已不再是他们在毕业后重要甚至唯一的出路。
不少画廊对此也有深刻认识,并且也在该区域试水,贾廷峰谈到:“数字化展览对于艺术品而言,毕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艺术品不是标准化商品,在线上展览我们也并非没有尝试,然而藏家需要的是‘眼见为实’,十万元以上的作品在线上是难以销出的。”
政策支持是关键
在贾廷峰看来,尽管导致画廊生存不易的外部因素众多,然而其根本原因还应归于相关政策法规的有待健全。他表示自己在画廊经营上有抱负、有人脉、有经验,然而在大环境下,这些优势仍然显得苍白无力。他甚至用“委屈”二字来形容画廊从业者的心情。他表示:“对于画廊生存的大环境,我希望能引起关注。尽管这是个小众行业,关注它的人微乎其微,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它存在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核。画廊业如今的萧条其实正是市场对它的正面反馈,目前画廊还处于一个恶性的循环当中,虽然看似悲观,但都是需要市场去直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这样画廊业才能实现真正复兴。”
目前,艺术机构的价值远远没有体现,也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画廊是弘扬和推广中国艺术文化的机构,大家去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画家的展览,而每一次走出去,业内人士都感到非常无奈。众所周知,画廊传播的是当代艺术品,出境所携带的艺术品必须报关也合情合理,然而经过专业核算,如果在海外出售艺术品,所须上交的关税额度就会达到总成本的30%,再加上展览所需的展位费用和人员开支,即便国外友人对展出的作品有购买需求,大家也都不敢妄然出售,因为高额的关税使得艺术品一旦在国外售出即会亏本。“如果将带出去展览的艺术品紧紧攥在自己手中,又当如何让国际社会更深刻地认知中国当代艺术?假若画廊的作品只展出而不销售,对中国艺术在国际上的推广又有何用?法律条规的制约使得艺术的发展颇受限制,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中国艺术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贾廷峰如是说。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