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教育 > 正文

中国美院五百余师生重访西湖边孤山为母校庆生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8-03-19 来源:钱江晚报

摘要: 照片中的师生不会想到,90年后,又复刻了这一幕——他们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500余位师生——国立艺术院,便是中国美院的前身。 “重访孤山,九秩梦寻”,由此,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原标题:这两张大合影,刻着国美90年传奇


上图:1929年国立艺术院全体师生集结孤山拍摄的经典照片(图片由美院提供)


下图:昨天,中国美院师 生500余位相聚西湖孤山。


上图:1929年国立艺术院全体师生集结孤山拍摄的经典照片(图片由美院提供)

下图:昨天,中国美院师 生500余位相聚西湖孤山。


1935年,14岁的赵无极考入国立艺术院。同学们对他的一个印象,是喜欢穿着滑轮鞋从白堤上的锦带桥“刷”一下滑下来,一直滑到平湖秋月。


春风拂面,美术系的学生在湖边写生,音乐系的学生在教室里弹唱……那正是蔡元培先生所设想的场景。


1927年,蔡元培决定办一所国立艺术大学,关于校址,他认为“莫过于西湖”。次年春天,国立艺术院创建于西湖。没有校舍,以一个银元为租资,向蔡先生爱徒、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蒋梦麟租借西湖罗苑,以解办学之急——其旧址,便在如今平湖秋月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旁。


3月16日,艺院开学。之后,全体师生拍摄了一张大合影,成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经典图像——80余位师生立在山水之间,建于湖岸的哈同花园校址宛如一艘巨大的画舫,浮游在湖面。


照片中的师生不会想到,90年后,又复刻了这一幕——他们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500余位师生——国立艺术院,便是中国美院的前身。


“重访孤山,九秩梦寻”,由此,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吴山明挑着扁担来报到

全山石宿舍离家仅咫尺


昨天,天刚灰亮,数辆大巴从南山路出发,车停孤山之麓,数十位白发的老教授们,首先缓步下车。


回忆,随湖光拂面而来。


1955年,吴山明刚满16岁。那日下午,和同学一起用扁担挑着行李,从红门局一路走到孤山的美院附中报道。抵达时,天已昏暗,摸遍全身,只找出七分钱,买了两个红薯,两个小男孩勉强填了肚子。


这所学校,后来成为他一生的轨迹。“老师教我们不要做画匠,要做大画家。同学们上下课都在画画,为了让我们休息,一到礼拜天,老师就把画室锁了,大家又想办法翻墙进去画。”


直到1957年7月,美院迁往南山路。吴山明和几个同学背着行李从苏白二公祠的宿舍出来,将铺盖卷儿往船上一扔,一路划巴划巴,就这么划到了南山路。


有年轻记者问吴先生的年龄?“我78岁了,在美院呆了整整60多年,教书教了54年。”


从中山公园到平湖秋月,约莫500米的孤山路,航拍机、游艇、摄像机全方位覆盖。师生们沿湖一字排开,国画系、油画系、史论系……


89岁的全山石先生,在当年学生的簇拥下,沿着湖边往前走。常青跑到前头,抓拍下曹意强挽着全先生笑得灿烂的样子。这些学生,如今个个也是名师了。


1949年,家住平湖秋月浙大宿舍的全山石考入美院,学校离家近在咫尺。他还记得,当年的宿舍是八人间的。


五百师生孤山大合影

复刻九十年美院传奇


“当年哪位老师在这里读过书?”副院长高士明提议,大合影后,当年在孤山校址念过书的十余位老教授,一起合个影。


数十年的回忆叠加,而今谈起,都是传奇。


郑朝先生,曾被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称为“写家谱的人”。他在《国立艺专往事》里写道:“最易见到名师,是在上下班之际。那时潘天寿已辞去校长职,一身轻松,穿着长袍,施施而行,露出一点疏懒本色。黄宾虹,年已耄耋,来到校门口就被国画系学生搀扶而行,到了教室却传出他朗朗语音。林风眠戴着法兰西帽,挂着笑容,有时还拎着一盆花,要带回他的玉泉私邸。西画系主任吴大羽一星期从沪来一次,步履匆匆,坚定沉着,发出咚咚声。但有的先生如雕塑系教授程曼叔,不按时上课,中间来中间走,你要在上下班时遇到他则不容易。”


重访孤山的这一刻,前一日从北京赶回的许江,在原校址前吟诵写就于数日前的《重访孤山赋》:“戊戌之春,正月之末,国美师生计约五百人,踏青白堤,重访孤山。春山如睡,湖水正兴,烟波浩渺,山色空濛……”


不远处,蔡元培和林风眠两位先生的铜像在雨中矗立,师生静静聆听,西湖畔有笛声悠扬。


孤山的记忆被唤醒。想起1928年,教务长林文铮先生在开学仪式上演讲的《本校艺术教育大纲》:“艺术学校不是单为栽培后进,而是师生共同研究的场所,掌教者应当自认为永无毕业的老学生。”


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国美术学院,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孤山精神不灭。


诚如许江所说:“吾辈师生列阵于湖畔,追摹九十年前全院师生临湖留影,托身湖山,寄言未来。”


此时此刻,师生们对着天空中的航拍机招手,前辈们未曾设想的今天与未来,都已经来了。


新闻+

在孤山寻找美院老校址


罗苑,有一个杭州人更熟悉的名字:哈同花园。


1927年,林风眠在西湖觅址,认为在罗苑建校最为理想。1928年春,国立艺术院在罗苑举行开学典礼。林风眠为院长,林文铮为教务长,吴大羽为西画主任教授,潘天寿为国画主任教授……共有教职员30多人,招收首届学生70名,实际到校注册56名。


照胆台,1947年入校的国立艺专新生,报到地点就是“照胆台”。考虑到采光要求,学校拆去旧屋,新建了一排平房。新教室全部按照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样式,从屋顶采光;原诂经精舍改成西画系教室,有林风眠教室、吴大羽教室、关良教室、倪贻德教室等,一溜排开,十分气派。


照胆台往东走,便到了早年的学生宿舍——苏白二公祠。


当年的宿舍生活,回忆起来也是熠熠生辉:“宿舍里朝南的房间,可放眼西湖,碧波万顷;朝北的房间绿荫掩映,鸟声啾啾。每室约十二平方米,抗战前住二人。每人有自己的领地,壁上悬挂美术作品,或乐器、芦花等心爱之物。当时的学生都非常用功,朱德群(著名画家,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早起晚睡临书法;赵无极(著名画家,获法国骑士勋章)迷于西方绘画,把画册顺着倒着看,细细研究和临摹;难怪浙大的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暑假在这里住了几天后,决心弃工就艺,考入艺专从头学画。”


直到1957年,美院从哈同花园整体搬到南山路,第二年正式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文/林梢青)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