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天的大学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特别是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如何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培养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艺术人才,已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近日,在业内人士、相关单位以及校友会等社会力量的...
在人才培养方面,理事会将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校重大建设项目,改善学生创作实习基地建设,资助重点学科、学术活动与研究项目,赞助出版优秀教材,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等。担任学校理事的太合娱乐集团总裁张弛告诉记者,目前,太合集团已经有一系列计划,例如,他们将为北京电影学院从大二到大四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足够的实习,进而缩短毕业后1至2年的学习时期。学生将参与我们公司电影项目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制作的一系列工作,我们也会将部分职务留给实习的学生,让他们的实习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亲身参与进来。”张弛告诉记者,现今电影传媒公司不仅需要导演、演员,更需要发掘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需要社会、企业、学校三者共同培养,并且这种培养需要贯穿教学始终。
理事会还将提供专项奖学金,支持学生创业。例如,学生优秀影视作品将在理事会的支持下拍成影片,推向市场。北京凌盛集团董事长于立荣告诉记者,担任理事后,该公司计划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拍摄的优秀专题片、纪录片以及励志类电影等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影片提供资助,促进更多相关影片拍摄、投入市场。
同时,理事单位将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发挥积极作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仅限于剧组,剧组消化毕业生的能力毕竟有限,而且提供的成才机会也有限,许多人才难免被埋没;理事会的成员几乎涵盖国内所有知名影视及传媒单位,将消化大量毕业生,毕业生能够在更开阔的领域寻找到成功机会。”侯光明告诉记者,“我们在选取理事会成员时也充分考虑到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选理事(单位)的条件之一就是接收学校毕业生总人数排名在前10位的单位。”
与电影产业协同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理事会成立大会上表示,在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是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校企合作、政产学研用结合,可以大大提升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新力,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为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提供更大的空间。
侯光明告诉记者,理事会的成立、学校与产业相结合,不仅对艺术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还将推进学校与企业二者的共赢,最终将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具体政策还在讨论阶段,但是随着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不断完善,艺术院校将更多符合企业及文化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输送到理事单位,从而促进相关单位的优化升级;并且,借助电影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理事单位提供的硬件设备,以及理事单位及个人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将得到有效宣传,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部分,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它对于相关文化产业,如电视业、音像业、旅游业、玩具业、出版业等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创新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生存发展、基业长青,需要人才、智力支持,这都需要高校,尤其是高水平行业高校的参与。电影学院作为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校需要产业、产业需要学校,这为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奠定了深厚基础,二者的有效融合,也将为电影产业,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带来有效的推动作用。”侯光明说。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