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十三至十六世纪的中西交流漫谈:为了胡椒与灵魂的救赎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林硕

摘要: 为了向东方传播信仰,寻找传说中的“约翰长老国”,罗马教廷自13世纪中叶起相继派遣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鲁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uquis)等传教士东来。他们成功觐见了几代蒙古大汗,归国后撰写了相关回...

原标题:为了胡椒与灵魂的救赎:十三至十六世纪的中西交流漫谈


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无数高挂风帆的船队南下好望角,继而转入印度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抵达东方。在这批乘风破浪的人群之中,商人和传教士无疑是东西方交流的主力军,前者搬运财富,后者输送信仰,构成了中欧之间物质、精神文明的重要纽带,被后世称作“为了胡椒与灵魂的救赎”。


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 高129cm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藏


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 高129cm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意大利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藏


欧洲商人们来中土进行贸易的历史久远。早在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即有“蒙奇”“兜勒”两国遣使自西方远道而来,到洛阳觐见汉和帝刘肇,并获赠金印、紫绶。其实,这是一支由商人组成的“商团”,冒充“使团”是他们自抬身价的手段;而“蒙奇”“兜勒”亦属于音译,连缀而读则是“马其顿”。由是可知:至少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就有相当规模的欧洲商旅在中国进行商贸活动。此后长达千年的岁月中,东西方之间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直至13世纪蒙古帝国时期交往达到了高峰。


当时的蒙古帝国地跨欧亚大陆,200余个肤色、文化、信仰不尽相同的民族处于同一个政权体系之下,客观上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原本人为设置的种种障碍不复存在,东西方的物质交流之路成为一片坦途。诚如英国汉学家赫德逊(G.F.Hudso)在《欧洲与中国:从最早时期至1800年的双边关系概述》(Europe & China: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所言:“从(顿河河口)的塔纳到中国,无论是白天或是黑夜,一路上都平安无事。”正是在这个被后世誉为“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的时期,为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开启了无障碍沟通之门。


沐浴中的女人


沐浴中的女人


13世纪中西交流最大的特点是:传教士逐渐踏上丝绸之路,最终成为此后300年间东西交流的重要媒介。已知最早访问欧洲的中国人是列班·扫马(Rabban Bar Sauma),他生长在元大都(今北京),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扫马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启程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后受命前往罗马,游历欧洲。对于欧洲人而言,扫马和他所描述的神州大地是如此神奇,从而引发了他们对遥远东方的无限遐想。为了向东方传播信仰,寻找传说中的“约翰长老国”,罗马教廷自13世纪中叶起相继派遣柏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鲁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uquis)等传教士东来。他们成功觐见了几代蒙古大汗,归国后撰写了相关回忆录,向家乡父老讲述自己的见闻。然而,声名最为远布者当属后起之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


【明】佚名新会木美人木板油画160cm×41.5cm×8cm新会博物馆藏


【明】佚名新会木美人木板油画160cm×41.5cm×8cm新会博物馆藏


作为13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的拥趸遍布世界的各地,也让这位威尼斯商人的名字牢牢地镌刻在中西交流史的功劳簿上。伴随书籍的热销,对马可·波罗的评价亦如同镜子的两面:有人说他信口雌黄、谎话连篇;有人赞他是名垂青史的中意文化交流功臣。抛开坊间流传的种种非议不谈,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马可·波罗或许不是一名合格的威尼斯商人,或许口无遮拦、言过其实,但无疑是13世纪以降欧洲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旅行家。不单是其游记,甚至连他死后留给妻女的羊皮纸(《马可·波罗遗嘱》)也被史学家作为珍贵史料逐字逐句进行解析,试图从中找寻出历史的蛛丝马迹。马可·波罗的成功在于,他用心将包括父亲、叔父在内的波罗家族两代人、十余年时间在东方经历、搜集的逸闻、趣事牢记于心,使之成为日后撰写游记的珍贵素材。


然而,马可·波罗未及提笔,意大利商业最为繁盛的两大共和国——威尼斯与宿敌热那亚之间就战火重燃,即第三次威尼斯-热那亚战争。结果是威尼斯兵败,为祖国而战的马可·波罗亦身陷囹圄,被热那亚人囚禁。在牢房中,他开始口述自己记忆中的东方见闻,由狱友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整理、执笔,共同完成了传世经典《马可·波罗游记》。越来越多的欧洲人通过这部书籍了解到遥远的东方国度:那里不仅有铺满黄金的桂殿兰宫、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而且被欧洲人视为奢侈品的胡椒,在当地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香料。难道这不是绝佳的淘金之地么?难道这不是难得的商机么?难道这不是一片亟待进一步探索的世间乐土么?有鉴于此,欧洲的制图学家重新审视东方,力图描绘出更加精准的世界地图,尤其是亚洲部分,以便为后续的旅行者、航海家提供便利。



【北魏】网纹玻璃杯外来玻璃器高6.7cm 口径10.3cm足径4.6cm 壁厚0.2cm1948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希腊人认为神人同体,完美的人体是神性的体现。正如本件男青年青铜雕像所示,古典雕塑在形式表达上追求具象写实、逼真再现,并同这一时期的中国一样,利用青铜完成了更为细致的人物造型。


15世纪中叶,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同乡弗拉·毛罗(Fra Mauro)受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Alfonso V)重金礼聘,绘制了当时欧洲最详细的地图——《弗拉·毛罗地图》(Fra Mauro Map)。此图不仅对于亚洲的海岸线绘制精确,更注明了大量翔实的注释信息,大家将它理解为一份15世纪简约版的《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也未尝不可。当然,仅仅靠地图、航海图是无法抵达东方的。水手唯有通过六分仪、指南针等精密的航海仪器指示的方位,随时核定航行方向,方能乘风破浪,万里东来。而欧洲航海家们所使用的指南针,正是由中国人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才推动了西欧诸国航海术的发展。然而,即使是这幅代表15世纪地图绘制水平巅峰的《弗拉·毛罗地图》,其亚洲部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实与谬误。真正兼具东西方地理成就、较为完备的世界地图是明朝万历年间由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绘制完成的《两仪玄览图》。


弗拉·毛罗等绘制弗拉·毛罗地图1460年


弗拉·毛罗等绘制弗拉·毛罗地图1460年


利玛窦与马可·波罗、弗拉·毛罗一样,都是意大利人。1578年,他受命前往东方传教,沿着新航路途经非洲、印度半岛,最终抵达澳门。16世纪80年代,利玛窦成为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提出了“和儒补儒”的传教策略,为此后天主教在华顺利传播奠定了基础。在与中国官员、士大夫交往的过程中,他清醒地意识到,为了使更多的中国人信奉,就必须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吸睛”。利玛窦发现除了自鸣钟、大提琴、三棱镜之外,采用近代地理技术测绘而成的各类地图,受到上至君主、下至庶民的格外青睐。从他们眼中,利玛窦看到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光芒。于是,他花费了20余载光阴,最终在1603年创作完成了《两仪玄览图》。此图不但是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也是中国传统舆图与欧洲先进的等积投影法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对13世纪至16世纪中西交流的最佳诠释,预示着第三次东西文化交流高峰即将到来。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