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陈传席很早就给人鉴定字画。过去他“以贫困为光荣”,谁找他写文章证明真伪,给钱,倒觉得是侮辱他。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刘益谦用2.8亿港币拍下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1949年香港 藏家仇焱之以千元港币购得此杯后,1980年、1999年,“鸡缸杯”两次在香港苏富比被拍卖,后一次拍出的价格是2917万元港币,在当时已经是“天 价”。行内公认眼光最好的,是“贩子”们。 (CFP 图)
鉴定的诱惑
陈传席很早就给人鉴定字画。过去他“以贫困为光荣”,谁找他写文章证明真伪,给钱,倒觉得是侮辱他。
1993年中国的文物交易开始合法以后,他渐渐意识到,“你贫困潦倒,别人却用你的文章来赚钱,这不合适。”他顺应市场潮流,开始帮人鉴定、写文章,收费。
最早帮人鉴定一幅署名黄宾虹的画,写篇文章,一千多块钱。后来,请他的人出价越来越高,找他的也形形色色。“鉴定费”没有定数,还得看作品,作品价高,鉴定费也就高。
最贵的一次,几个民间藏家集资近1亿人民币,买了一件号称是北宋某著名画家的作品。藏家中的一位找到陈传席,拿出一大堆资料,“真是多,古籍上的记载、史文上的记载,还有档案上的记载、印章的记载,真是下了功夫,专家找也要花十几年”。
藏家请陈传席写篇文章,证明这件是真迹,他们准备了2000万,其中1500万给陈传席,另外500万打算再找两位权威人士。
“如果是真迹,卖十个亿不成问题。”陈传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结果发现是假的,“股份最大的那位把别墅都卖了,他知道了恐怕会自杀”。
陈传席最后写了篇文章,证明这不是真迹,但可称作同一流派的老作品,“润笔”从2000万减到了200万。
“有人出钱让你把假的讲成真的,也有人为了搞破坏,出钱让你把真的写成假的。”
曾经有人找陈传席看一张清初四僧之首渐江的画,让他指认是伪作。
“确实是伪作。但是,此人和卖画的人有矛盾,找人写文章,就是为了坏他的事。”陈传席没写,一大笔“鉴定费”泡了汤。
参与鉴定二十多年,陈传席有两条自律守则:一不写假文章,二不搅入是非。
荣宝拍卖公司经理刘尚勇也认为,关键得靠自律:“鉴定专家没有法律监管,得靠专家的自觉,如果专家有道德底线,拍卖公司也收买不了,谁也收买不了。”但巨额“润笔”的诱惑,不是人人都可以抗拒。
2010年,北宋黄庭坚的长卷《砥柱铭》,保利拍卖公司估8000万,最后以4.3亿被北京雅盈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耀辉拍下,创下最贵中国艺术品的纪录。作品还没有付款交割,就被王耀辉抵押给自己的吉林信托公司,从合作银行获得4.5亿的信托基金融资,转而投资地产。
拍卖前后,很多人指认《砥柱铭》是伪作。有人找陈传席,让他证明是真迹,出价上百万元,“我一看,不是真的,就没写。”这人转头找了别人。
砥柱铭》骗贷出了事,媒体采访龚继遂,他才知道,他被王耀辉的雅盈堂列为首席顾问,而他既不认识王耀辉,也不知道雅盈堂。
钱少不要找他
巨款的诱惑,过去是没有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徐邦达入职故宫博物院,谢稚柳进入上海博物院。“历次政治运动和思想教育,基本上是诚惶诚恐,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时候文物买卖都是国家官方进行。私人买卖都是投机倒把,要判刑入狱的。私人基本停止了个人收藏行为,也没有现在复杂的商业关系干扰他们。”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