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文物鉴定专家的隐秘世界:再没谁一统江湖了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4-1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晓婷 刘维

摘要: 陈传席很早就给人鉴定字画。过去他“以贫困为光荣”,谁找他写文章证明真伪,给钱,倒觉得是侮辱他。


  

1990年代,龚继遂在苏富比任中国书画部主管时,也向故宫徐邦达、中央美院薛永年等顶尖鉴定专家咨询意见,支付象征性的费用,“比如请他们看幅书画,向每人支付500美金”。

 

现在,“所有待鉴定的东西,动辄天价,买错的人或者损失巨大、或者责任攸关,当然要拜托鉴定做托儿,这种局面前所未有,商业因素严重干扰正常鉴定。”

  

龚继遂记得美国美术史家高居翰早年曾在《溪岸图》之争的一篇论文中写过的警句:“在鉴定专家和赝品制造专家之间,有着互惠的悠久传统。”

  

这话过去了二三十年,互惠的链条延伸得更广了,拍卖公司、卖家,联合官方鉴定人员造假,比比皆是,骗局也越来越大型。

  

最著名的案例是,2011年商人谢根荣假造金缕玉衣,骗贷24亿,背后有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等国家文物机构的五位鉴定人员站台。

  

鉴定专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他们都德高望重,这么大年纪了,也不好意思动员他们辞职。”陈传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们供职的机构当然面上无光,但机构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背着我们做的,他们也没用机构的名义。”龚继遂这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怎样避免官方鉴定人员和私人藏家或业者联手作弊?

  

龚继遂构想出一种鉴定的机构建设模式:由官方建立50个人左右的专家库,由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构成,博物院专家和市场专家,按照1∶1的比例,甚至是3∶2的比例组建。每次鉴定,从中抽签,任选5个人,送来的东西,不要标识是谁送来的,只写清楚传承出处,帮助专家做出判断,双盲鉴定。

  

可是,“上面没有顶层设计”。

  

按照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嵇若昕的说法,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是国际博物院界的基本伦理。

  

龚继遂看到的现实是:“现在学院派的人对纷纭复杂的市场现象无从应对,根本不敢涉足其间。”但摆脱不了人情,“真假结论牵涉到当事人重大的利益,甚至涉及到金额巨大、过程复杂的法律纠纷,你怎么办?”

  

结果是,博物院人员常常以匿名的方式为个人做鉴定或咨询。

  

“民间收藏家和官方人员,在私人层面上其实有很好互动。所有藏家都有很多博物院的朋友,私下交流很畅通,只要注重保护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的意见,不要无偿滥用人家的专业服务。”龚继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至于报酬,“当然应当适度付费了,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有默契。”

  

有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徐邦达也给私人鉴定,也收费,比例按照20%。钱少不要找他”。

  

眼光最好的是画贩子

  

1990年代,谢稚柳、徐邦达、启功等人引领了书画鉴定的鼎盛时期,个个一言九鼎。

  

徐邦达不到三十岁就成名的故事脍炙人口,他扭转了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真伪:被乾隆认为是真迹、题写了四十多段诗跋的,实际上是明末清初临摹的副本,而被乾隆帝御笔题为赝品的,才是真迹。

  

另一个“神话”是,1991年,徐邦达为台北故宫鉴定书画,他几乎只用在一幅画轴展开半尺时,就可以辨真伪,因此有了“徐半尺”的封号。

  

现在,“鉴定界没有一个人能一统天下了,”龚继遂分析,“一线从业人员,从资料整合上来说,比原来有更好的条件,个别问题可能有比徐邦达和谢稚柳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全面性和权威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养成鉴定大师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博物院馆员按国家规定不能进行个人收藏,而徐邦达那代人,大多是世家旧族,临习过画,有收藏购买的经验,这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徐邦达出身富商之家,从小习画。谢稚柳也如此,1942年与张大千赴敦煌研究石窟艺术,写成《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窟集》等书。

  

“解放前后出生的专业人员,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强调的是利用文物教育群众,对馆藏文物的鉴定也不涉及商业利益,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大家对商业鉴定噤若寒蝉,因此大多数人对市场是主动保持距离的。”

  

1978年,徐邦达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八年后,编著了多卷本《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1993年,国家文物局成立全国书画鉴定小组,谢稚柳任组长,和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等组成七人小组,对全国的博物院、文物商店的书画进行鉴定。

  

“这样大量系统观摩、研究的机会,现在没有了。”龚继遂说。

  

陈传席见徐邦达三次,每次问他同一个问题:鉴定真伪的关键是什么?徐邦达每次都回答:经常看真迹。

  

陈传席发现一个规律:“原来博物院的那些权威,其实也是画商出身,地位低,但经验丰富,到了博物院后,又成了专家、学者。未来能达到这种水平的,还得从民间来。”

  

很多行内人不得不同意陈传席的说法,“眼光最好的是画贩子”。

  

“一是人聪明,二是能吃苦。我看到他们在博物院里面,买了书,对照着看,拿几个面包待一整天,什么时候闭馆什么时候走,大公司搞拍卖会,他们坐着飞机满世界跑去看。”

  

博物院收了很多好东西,研究员“看东西其实更方便”,关键看用功不用功。

  

“画贩子”们有个说法:“专家看错不会砸掉饭碗,我们把真看成假,没买着,没饭吃;把假看成真,倾家荡产。我们就是兔子和狗的关系,狗本来比兔子跑得快,赶不上兔子,是因为兔子在逃命,我们得拼命学习。”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