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充满中国趣味的清代广州外销玻璃画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4-26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罗兴连

摘要: 18、19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琳琅满目的中国货物成为了西方人追逐的稀奇物品。广州由于“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成为了中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玻璃画的应用及发展

  早期玻璃画主要用于王宫建筑的装饰上。18世纪时,耶稣会士郎世宁学习在玻璃和绢上作画,得到了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恩宠,受皇帝的亲自委托绘制玻璃画:

  乾隆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传旨:后殿明间钟架玻璃门上着郎世宁画油画。

  乾隆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新作圆明园九州清宴围屏,其背面由新来画画人画,玻璃画由郎世宁画。

  乾隆四年五月十三日,着郎世宁画慎修思永乐天和(圆明园汇万总春之庙一室)玻璃窗一扇。

  乾隆六年二月初五日,郎世宁等奉旨画清晖阁(圆明园九州清宴内)玻璃集锦围屏上的六十八块油画。

  乾隆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传旨:(建福宫)三卷房床罩内玻璃镜三面有走锡处挖去,命郎世宁、王致诚画花卉油画。(朱庆征:《故宫藏建筑装修用玻璃画》,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总96期。)

  ……

  由此可见,在乾隆年间,这种由西方传入的玻璃绘画技术已经在宫廷中出现,并用于王宫建筑装饰上。

  此后,随着玻璃画工艺在中国的盛行,除了大部分外销之外,很快这种来自西洋的装饰技术开始应用于家具制作,特别是在屏风类家具上应用广泛。清代中期以后,玻璃画大量出现在可供观赏陈设的家具上,如大型的围屏、悬挂于墙壁之上的挂屏、小型的炕屏等。

  到了清代后期,随着美国玻璃刻画技术在广州的传播,广州玻璃工艺又衍生出了新的工艺品种——蚀刻玻璃画。《广州市志·卷五(上)》记载:“清同治三十二年(1893年),一位广东籍姓黄的外交官,在美国学到玻璃刻画的工艺原理,他回广州进行试制,技术日趋成熟,其制品很受欢迎。”蚀刻玻璃画俗称蚀花玻璃,其工艺是使用化学制剂在彩色玻璃上蚀刻而成,即先在玻璃表面上平涂耐氢氟酸腐蚀的石蜡、松节油和柏油等溶液作为保护层,然后用针尖在上面刻绘各种图案纹饰,露出需要蚀刻的部分。然后在需要蚀刻的地方注入用氢氟酸与硝酸或盐酸的混合液进行腐蚀。蚀刻完毕后将保护层去掉即可。可见,蚀刻玻璃画与早期的玻璃画在工艺上有着很大不同,最显著的是外销玻璃画用油彩、水粉或国画颜料等在玻璃背面绘制,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而蚀刻玻璃画则需要使用化学试剂,通过氢氟酸与硝酸或盐酸的腐蚀作用而进行创作。

  蚀刻玻璃画多用于建筑装饰上,例如我们常见的“满洲窗”,就有不少使用了蚀刻玻璃画。广州博物馆藏有一面民国时期的蓝色蚀花玻璃人物画挂屏,是在纯白底色的玻璃上蚀刻而成蓝色的纹饰。画中月亮高悬,树下亭台前,一男子正手捧书卷,女子则在男子身旁执蜡烛照明。画面人物线条清晰,简洁明快,并缀有亭台楼阁及假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纹饰图案。

  玻璃画作为深受西方人喜爱的外销画之一,相对于其他艺术品而言,其产品有限,加之不容易保存,留存并不多。玻璃画的出现与发展,可以说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缩影。与其他画种相比,玻璃画在中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近代美术史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由于它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因此,它不仅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趣味”的媒介,从绘画的技法、题材等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民风风俗、历史文化背景等,从而成为保存历史记忆的载体之一。

(责任编辑:陈珍珍)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