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蒋兆和人物画PK徐悲鸿:生动过之严谨不及
蒋兆和 1962年作 《春耕图》

蒋兆和《 杜甫诗意》

徐悲鸿《春郊立马》
徐悲鸿作品《喜鹊登枝》
蒋兆和与徐悲鸿、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三大家。在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方面,蒋兆和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在画中表现下层人物的艰苦,形成“满纸穷相”。正如刘墨所言,从蒋兆和开始,中国艺术能够直接面对痛苦而惨淡的人生了。受到徐悲鸿的指点,蒋兆和汲取西画有用因素来发展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继续发展徐悲鸿开创的改革中国画之路。
蒋兆和(1904-1986年),四川泸州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辗转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以画广告、肖像、服装设计、美术教育等谋生,并自学素描、油画、雕塑、图案。
刘曦林:中国现代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
名家点评
蒋兆和运用国画的笔墨纸色,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丰富的线(即笔法)树立形象的骨干,又吸收山水画的技法,附以皴擦和墨法以充实人物的结构,既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又融入了西洋素描表现体积和结构之长。他以国画为本,吸收西洋艺术的科学成分,冶中西艺术于一炉,而使国画人物的表现技法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刘曦林
作品多为“满纸穷相”的人而画
蒋兆和在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方面,是一位不可忽视的画家。1904年蒋兆和生于四川泸州穷困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好学诗文书画,10岁便能为人画像。16岁起,蒋兆和辗转于上海、南京、北平、四川等地,从事为人画像、商业美术、美术教育,并自学素描、油画、雕塑、图案,但苦于无人指导。
后结识徐悲鸿,他对蒋兆和留学法国一事多番费心,不仅安排蒋兆和跟随蒋碧薇女士学习法文,还申请了500元留学官费。即便如此,蒋兆和还是没有去成,因此为陈传席惋惜,一是他太穷,二是文化不高,三是外语不通,造成出国留学有困难。
不过这并未成为蒋兆和绘画的绊脚石。也正因为这样的艰苦,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坚定信念,后天主动摸索油画、素描等。对此,陈传席表示,比起许多受正规美术教育、经名师指点的学生,这是蒋兆和的天赋与勤奋在起作用。他还透露,蒋兆和连大学门都没进过,24岁时,却被中央大学聘请去教图案,因为他的图案设计作品在上海的美术展览会上很出色。勤奋补阙了他早年错过的学艺时光。
在题材与风格上,由于幼年的境遇,他的画很自然地同情劳苦大众。这在他的画册中有所体现,“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但不知我们为艺术而艺术的同志们,又将作何以感?作何所求?!”因此,他的作品多为“满纸穷相”的人而画。刘墨认为,从蒋兆和开始,中国艺术不仅可以表现固有的超然、高雅,同时也能够直接面对痛苦而惨淡的人生了。
而为艺术界所公认,蒋兆和“满纸穷相”的代表作当属1941-1943年创作的《流民图》。这幅画卷高2米,长约26米,全图共有100多人。蒋兆和深入北京、上海、南京一带的日伪占领区,画了大量速写,打破了自己以往多作单人肖像的画法,是中国画史上自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之后最大型的人物画。刘曦林认为,《流民图》虽是巨幅宏构,整个看来却类如群像构图,它是用了许多可以互相独立的肖像、肖像的组合,展示了一幕历史的悲剧。他进一步表示,作品没有直接把悲剧冲突诉诸画面,但却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来揭示悲剧命运,具有深沉的悲剧气氛。刘墨指出,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