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已成立100周年。该馆2014年年末起就推出了大量亚洲艺术展和相关活动。这些展览和馆藏艺术品蕴藏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百年典藏的历史。参与这段历史的,既有该部门的主管还有众多的收藏...
原标题:谁筑就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百年亚洲典藏?
这些展览和馆藏艺术品蕴藏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百年典藏的历史。参与这段历史的,既有该部门的主管还有众多的收藏家和策展人。
艺术交易人
亚洲艺术早期进入美国市场的最大推手之一就是这些古董商,而他们常常扮演了多重角色。19世纪末,大量的亚洲装饰艺术纳入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其中对瓷器的收购始于1879年,而第一批藏品即由艺术商人兼博物馆理事Samuel P. Avery(1822-1904)的私人收藏购得。这批藏品包括了超过一千件瓷器,大部分来自中国。
在“镀金时代(Gilded Age)”的美国,英国商人Joseph Duveen(1869-1939)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跟哥哥Henry一起将来自中国的瓷器推荐给当时最杰出的商人藏家们来搭配他们的油画收藏,因为这效仿了欧洲贵族的装饰品味。Duveen的客人包括百货公司巨头Benjamin Altman(1840-1913)和银行家J. Pierpont Morgan (1837-1913)、Henry Clay Frick (1849-1919)等人,而他们最后都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
日本艺术商人山中定次郎(1865-1936)及其公司在亚洲艺术部的收藏上持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但为重要的藏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值得收藏的珍品,更与当时的部门策展人合作为美术馆购买藏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日本艺术藏家Henry O. Havemeyer (1847-1907)和夫人Louisine(1855-1929)从未亲自到过日本,他们精彩而丰富的收藏几乎完全倚杖山中商会以及松木文恭(1867-1912)和Siegfried Bing (1838-1905)这几家古董商的甄选。山中定次郎本人还同时是大都会韩国艺术品最早的捐赠人之一。
银行家J. Pierpont Morgan无疑是当时美国新贵的代表人物,他对艺术事业的慷慨资助也激励了同时代以及后代捐助人的热情。Morgan从1888年起担任大都会理事,1904年起任董事,直至他1913年去世。在任期间,他主持了位于第五大道的博物馆的扩建等重大工程。他死后,身前半数收藏被变卖以处理他的后事,其中包括了他的所有中国瓷器收藏,但仍有6000多件藏品遵照他的遗愿捐赠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其中包括多件十分重要的亚洲艺术品。
另一位“镀金时代”的重要亚洲艺术藏家是Heber R. Bishop(1840-1902)。Bishop尤其侧重清代翡翠和玉石的收藏,在古巴炼糖起家却最终在各行业积累了巨大财富的他行事异常大气:1902年,担任大都会理事已有20年的Bishop将自己收藏的1028件18世纪、19世纪翡翠全部赠予大都会。他同时要求博物馆复制一间法国路易十五时期风格的宴会厅来展示他的这些藏品。今天,Bishop的一部分收藏跟另一对重要藏家Florence和Herbert Irving夫妇的东亚漆器藏品一起展示在Florence和Herbert Irving画廊。在8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将推出Irving的漆器藏品展。
1881年,博物馆理事Stephen Whitney Phoenix遗赠的325件日本艺术品成为了大都会历史上第一批正式的日本艺术捐赠。这其中包括一组江户时代的漆器,它们从1873起就在大都会借展。随后赠予美术馆的包括曾任Tiffany艺术总监的Edward C. Moore (1827-1891)的704件藏品和博物馆理事Charles Steward Smith (1832-1909)从东京购得的两百多件日本瓷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馆方不断努力扩充相关收藏,但大都会真正意义上呈现完整的日本艺术收藏还是因为Harry G.C.Packard(1914-1991)于1975年捐赠的四百余件作品。
印度和东南亚艺术方面,大都会至今收到最大的捐赠来自藏家Samuel Eilenberg(1913-1998)。他对自己的收藏事业充满热情,并飞往世界各地搜罗珍品。他捐赠的1400余件藏品决定性地加强了亚洲艺术部南亚和东南亚系列馆藏的深度和广度。
曾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亚洲艺术展厅的人们都不会对Arthur M. Sackler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位在美国,甚至世界各地都有冠名文化艺术机构的企业家也与大都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曾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的托马斯·霍文(Thomas Hoving)在1993年出版的回忆录《让木乃伊跳舞》中对Sackler颇有微词,他认为,尽管Sackler收藏杰作,但他也不啻买下存疑的作品。而霍文的前任James J. Rorimer仍在掌管博物馆时一度为寻找安置藏品和空调设备的资助而犯愁,这时他找到了Sackler。Sackler答应拿出15万美元为大厅和二层展厅做修整,条件是二层展厅将要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里正是存放元代《药师佛会》壁画和其他重要佛教文物的地方。
长期在纽约居住的收藏家、书画鉴定专家王季迁(1906-2003)也是大都会亚洲艺术部百年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方闻在该部门任职期间说服了当时的董事会收藏中国书画,这个时候购自王季迁或由他所捐赠的大量宋、元书画是构造该馆中国书画收藏的体系的重要部分。
香港商人何鸿卿曾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董事会成员。何鸿卿是“明朝之王”安思远的客户和友人,后者曾于1986年向该馆捐赠大量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书画作品。另一位华裔金融家唐骝千,曾于1997年把其所藏的《溪岸图》赠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今年3月,唐骝千向该馆亚洲部捐款1500万美元。
亚洲部主任、策展人和理事
1870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时,亚洲艺术部并未组建。直到1915年,博物馆才专门成立了一个“远东艺术部(Department of Far Eastern Art)”来管理和研究来自亚洲的艺术品,而当其更名为亚洲艺术部(Department of Asian Art),时间已经是1986年了。这漫长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市场以及学界对亚洲艺术和文化逐渐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如果说这一过程由市场上古董商人和收藏家的大量购买开始,那么对这些购得艺术品的研究和随之而来的公众教育则主要归功于一代代的学者。
Bosch Reitz于1927年卸任,年轻的哈佛大学毕业生Alan Priest(1898-1969)在1928年继任远东艺术部策展人并在这个岗位工作了35年之久。Priest本人曾跟随导师到中国考察,在大都会任职期间,他主要与中国古董商卢芹斋(1880-1957)和日本山中商会合作,致力于完善中国雕塑艺术的馆藏。与此同时,Priest开始将积极地南亚和东南亚艺术纳入部门发展计划,让这些在20世纪初还不为人瞩目的收藏领域开始得到关注。不过从Priest的任期开始,策展人更多地与藏家合作,接受和展示他们慷慨赠予馆内的艺术品。这些资助人包括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1874-1948)、Addie Wolff Kahn (1875-1949)、Earnest Erickson (1893-1983)等商界大亨;也包括诸多博物馆理事,如Brooke Russel Astor (1902-2007)——如今馆内中国书画区围绕着的17世纪中式庭院便由她出资建造并以她命名。
到1972年,Martin Lerner被任命为南亚和东南亚艺术领域的专门策展人。随着二十世纪初对南亚艺术逐渐上升的收藏热情,Lerner的任命使得学界一直缺少关应有关注度的印度和东南亚艺术受到更多瞩目,大都会的馆藏——尤其在绘画方面——也在她的主导下得到了很大的成长。Lerner以及之后加入部门的Steven Kossak一起为博物馆增添了西藏绘画和尼泊尔画本方面的收藏,尽力填补了这些相对薄弱的环节。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45年的历史中,亚洲艺术部的一百年写满了曲折、变革和进步。如今亚洲艺术已经成为大都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亚洲艺术部推出的展览和活动也都成为整个博物馆的核心事件和社会媒体的热议话题。回顾一百年前,当亚洲只是西方人眼中朦胧的“远东”,刚刚成立的远东艺术部靠着几个藏家们的捐赠,古董商们的配合挑选和一两个策展人的努力逐渐成长。今天亚洲艺术部全面、精良的藏品以及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设置无疑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虽然上文分角色综述了这段历史,实则各个角色的努力密不可分。正如现任部门主任Maxwell K. Hearn所写:“是这群人的热情以及他们对艺术的信仰——全世界的艺术都是我们共有的人文遗产——成就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独特精神。”
大都会亚洲艺术部百年庆
正在展出:
以线绘画:中国织锦、刺绣艺术展
展至8月9日
奢华:东亚漆器展
展至8月9日
爱玉:Heber R. Bishop藏品展
展至2016年6月19日
中国:镜花水月
展至9月7日
发现日本:美国收藏家和大都会
展至9月27日
创造韩国:大都会收藏100年
展至2016年3月27日
印度艺术中的皇家狩猎
展至12月8日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