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视频网站的启示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6-03-22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摘要: 《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同于《故宫》,后者要引介的是一座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顶级宫殿、博物场馆,而前者的镜头所对准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相对于故宫而言的小角色。

原标题:修文物纪录片走红视频网站的启示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1月7日在央视播出之后,反响寥寥。但让人意外的是,一个多月后,该纪录片在90后、00后聚集的著名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走红,收获了超过50万点击量。而在颇有公信力的豆瓣网,其评分更是高达9.5,甚至比《太阳的后裔》(8.8分),《琅琊榜》(9.2分)还要高。(3月21日澎湃新闻网)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非常用心的片子。纪录片很多时候被拍成了用教科书、产品说明书一类语言表述,节奏缓慢(据说是为了刻画宏观感,便于让观者领会历史的悲悯)的片子。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带有很强的知识性,肯定要比所谓的历史剧靠谱很多,但问题是,谁也不愿老是一本正经地坐着看电视。纪录片的严谨、严肃,也因此就成为受到观众排斥的说教和刻板。


但这部片子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同于《故宫》,后者要引介的是一座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顶级宫殿、博物场馆,而前者的镜头所对准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相对于故宫而言的小角色。谁都知道,故宫陈设的文物,离不开修复师;但正如这些文物制作和过去陈设以来,文物的制作者和维护者虽然不可或缺,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到他们(她们)。人类社会的财富呈现幂律分布,受众的注意力也是如此。因而大多数时候,修复师这样的角色,是注定会遭人忽略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拍得很好看,节奏轻快,以人为视角,很容易让对文物存在状态感兴趣的人们产生画面感和代入感,虽然这样的人在人口(受众)总数中的比例很低。


这个特征也注定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这样的顶级收视平台,不会赢得多大的反响。要是这部片子再娱乐化一点,放到最擅长策划和播映娱乐节目的湖南卫视,情况会不会好一点?估计也难以改观。


互联网思想家克里斯·安德森提出过“长尾经济”的概念。意思是说,虽然经济和社会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但互联网使得存储和流通成本空前降低,也便于消费者检索自己需要的小众产品(很细小的尾巴),每一样总需求量很少的小众产品汇集起来(很多细小尾巴汇集起来,尾巴规模就很大,拖得很长了),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就叫做长尾经济。这个时代的亚马逊、京东、淘宝崛起故事,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长尾经济。


《我在故宫修文物》放到大众收视平台上不受待见,这挺让人难过,因为这部片子不差。这个背景下,如果没有Bilibili、豆瓣网这样的文艺青年小众平台,好片子没人看就会成为新闻,成为中国观众长期收看低档次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因而鉴赏品味和耐心不高的证据。


所幸长尾经济在发挥作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不仅有Bilibili、豆瓣网,也有符合其他人群喜好兴趣的各式各样的平台、网站、社区、APP。这些平台、网站、社区、APP的活跃,充分证明了那些试图将中国80后、90后、00后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用简单粗暴的名词标签圈定的做法,是根本不靠谱的——如果依照一些学者的界定,90后、00后对文物修复这样枯燥而又无法创造类似于游戏愉悦度的工作、文物修复师这样过于普通的非明星人物感兴趣,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其实,任何年龄段,对文物修复、修复师感兴趣的人都是极少数,以年龄划线要定出个兴趣爱好的优劣顺序,先入为主到处寻找互联网时代与工匠精神不相容观点的证据的做法,都只能化为想当然。


(责任编辑:王三秀)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