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朝宫廷“洋画家”中最著名的就是郎世宁。他生于意大利,客死中国,画作受到康熙、乾隆、雍正三位皇帝的赏识。为什么郎世宁的画作受到皇帝的喜爱? 郎世宁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将中西绘画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
《嵩献英芝图》
张雄艺术网讯 西方油画什么时候进入中国?通常的说法是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来到中国传教后,才开始了中国的油画,之后清朝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不过虽然传教士带来了与中国传统绘画具有不一样的审美体验的画种,受到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推崇与喜爱,但毕竟这些“洋画家”受职于宫廷,为宫廷服务,因此在民间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即使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迹。
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之正月观灯
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之二月踏春
清朝宫廷“洋画家”中最著名的就是郎世宁。他生于意大利,客死中国,画作受到康熙、乾隆、雍正三位皇帝的赏识,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为什么郎世宁的画作受到皇帝的喜爱? 郎世宁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将中西绘画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他的作品具有西方绘画风格又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当时的皇帝显然接受得了这种审美,郎世宁独有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使得他获得成功,因此他在宫廷画师中有优势地位。在近现代绘画中也有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中西结合道路的成功画家,如吴冠中、林风眠等,他们都有卓然的成就。而郎世宁在探索中西绘画结合的道路上显然比他们更早,他开创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体,史称“郎世宁新画体”,这也是他最大的成就。
郎世宁20多岁来中国主要是来传教的,但是康熙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只把他当作艺术家,不给他传教的机会,派他为宫廷画师,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没有成为传教士却成为了有我国“西洋画师第一人”之称的大画家。可见命运的轨迹总是如此多变。
《乾隆大阅图》第三卷《阅阵》
乾隆帝后像
在当时的中国,很多欧洲人看起来天经地义的绘画方式,中国人却难以接受,甚至是忌讳,比如中国画不讲究透视法,在欧洲却极为推崇伦勃朗的明暗绘画方法,将人的脸部处于半明半暗之间,那时人们认为这是“阴阳脸”,非常不吉利。在中国明暗画法不能用,那就要探索适合中国人审美的画作,中国画无疑是最好的,但作为一个从小在欧洲接受绘画训练的画家,郎世宁的绘画基础是西洋油画,也不能弃油画改学中国画。皇帝对西洋画推崇,但是这种推崇不可能长久。郎世宁大胆地将西洋画的技法融入中国画,“西画中用”。他的作品迅速到皇帝青睐。虽然他的画作的到皇帝的认可,但是也不像如今的画家那样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题材,也不是什么都能够画的。郎世宁的作画题材由皇帝指定,人像必须画平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为皇帝服务,当然要创作出符合上位者喜爱的作品。今日,我们在全球各大博物馆看到的有关他所画的人物画基本为正面。
清-郎世宁-聚瑞图
郎世宁 《孔雀开屏图》
在传统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一般是平行的,极少有线条的交汇与融合。“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 平行线条就是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在宫廷画家认为正确的,在郎世宁看来,中国绘画的远近配合观念彻底错误。要在宫廷画家中出类拔萃,可不能只画西洋画,中国画才是最符合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艺术形式。虽然他认为中国画的远近配合观念错误,但是不妨碍郎世宁仔细研究了历代著名中国画的特点,吸收中国画的特点。郎世宁注重中国画线条的模拟,所画线条坚实有力、流畅自然。郎世宁也积极传授欧洲绘画技法给中国宫廷画师,引入透视法,后来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还出版了一本《视学》介绍透视法。
郎世宁-《八骏图》
郎世宁-《百骏图》(局部)
郎世宁也是一位善于画马的大家,《百骏图》、《八骏图》、《乾隆大阅图》都有画马,《百骏图》更是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穷尽了骏马的各种神态。郎世宁的作品存世极少,中国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中所记录的郎世宁作品仅四五十件。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等。2015年10月,两岸故宫联合推出的“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这又将是一场郎世宁的艺术盛宴。
(综合整理:王三秀)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