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国际艺坛上最受瞩目的中国艺术家之一蔡国强先生,首度发表了一篇长文《说说艺术怎么样》,备受各界关注。蔡国强先生是我崇拜的艺术家之一。此次他的撰文、他的艺术观点同他的艺术作品一样,新颖而富含深意,很...
蔡国强
张雄艺术网讯(胡莹)近日,国际艺坛上最受瞩目的中国艺术家之一蔡国强先生,首度发表了一篇长文《说说艺术怎么样》,备受各界关注。蔡国强先生是我崇拜的艺术家之一。此次他的撰文、他的艺术观点同他的艺术作品一样,新颖而富含深意,很吸引人。蔡国强先生从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当代艺术成长起来的背景,包括前苏联艺术、日本艺术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而为何这种关系在中国又有其特别的一面,有本质上的区别。蔡国强先生还谈到了八大、倪瓒等古代艺术家,他说,很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处在一个时代的转折,蔡国强先生称八大山人“作为明代皇族后裔,面对新时代的抵触和失落,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建构他的苦难,而不直接画苦难的内容本身。”他赞倪瓒“随着命运衰败,精神上愈发自我放逐……每当在世界上任何美术馆看到他的画,瞬间感觉归去永恒之乡的心境。”
蔡国强先生还提到以齐白石的精力和才华,可以干更多了不起的事。他认为“中国近现代的一些大家,在精神和人类艺术史上本可以有更大成就,但似乎被各种事务和理由套住。”蔡国强先生又站在国际的视野,分析了美国艺术家的发展历程与形态,对比与观察中国今天的当代艺术,蔡国强先生指出:“中国当代艺术走到今天,向西方学习,最没学到的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更多还是集体意识。而艺术的操作形式,如何实现商业化成功,丰富的多媒介表现形式,都学得很好。”
他又进一步阐释:“有人会说,中国怎么没有个人主义?很多中国人自私、炫富、不顾公共利益,不愿承担太多社会责任。但利己主义的自私跟个人主义是两回事。个人主义是关于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主张和被尊重,同时对社会负有责任。中国在这两面都缺乏。”
在蔡国强先生撰写的长文中,还特别强调了艺术的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离不开个性,而在中国封闭的古代社会,《易经》却是提倡个性的。他指出今天的中国缺乏形式主义,常担心形式大于内容,并进一步阐释如何找准形式与内容的转换关系及最终的价值。
最后,蔡国强先生语重心长又一针见血:“事情做得大不大,不在于作品尺寸和价格。艺术家别把作品和价格做大了,把自己做小了……”
在蔡国强先生撰写的长文《说说艺术怎么样》中,他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等社会学、经济学等层面步步深入、逐个引出当代艺术面临的处境及深层根源。虽然他表示这与他策划的展览主题——说的是创造力,也比较针对中国,讨论起来未免令人感到过时、说教,也不酷……但从文章中,我们更加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蔡国强,他作为策展人的担当与远见之深。也让我们读到了长篇文论背后蔡国强先生不凡的才华与气度。我在此仅做了一个表层的剪辑,只有通看完整的全文才有更深刻的共鸣与体会。此文也是蔡国强先生为他近期策划的一个大型群展的撰文。
由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委托艺术家蔡国强担任策展人,历时三年构思、策划大型群展《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此展览将于2016年3月14日在卡塔尔多哈的阿尔里瓦克(Al Riwaq)展览馆开幕。
展览通过展示15位/组中国大陆出生的在世艺术家作品——陈星汉、胡向前、胡志军、 黄永砯、李燎、梁绍基、刘韡、刘小东、马文、孙原&彭禹、汪建伟、徐冰、徐震、杨福东、周春芽(按姓氏首字母拼音排序),直面艺术家自己对艺术态度、创作观念、方法论、表现手法的创造力之探索。
展览之外,蔡国强主编同名书籍并撰文《说说艺术怎么样》,分为“说艺术、说艺术家、说做作品、说展览”四个层面,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情态与面临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要成为对艺术史有所贡献的一代人,仍道路漫长,需不懈努力。
下面,我就引摘蔡国强先生展览撰文《说说艺术怎么样》最后一个篇幅“说展览”,让观众对历时三年的大型群展《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展览理念及当代艺术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文/蔡国强
说展览
创造力的危机是从信仰、思想哲学的贫乏开始的,因为这些能带动你的时空格局,更深广的思维和想象,不局限于目之所及的世界。而这样的缺失会影响艺术,甚至整个社会的创造力。
对今天的当代艺术、尤其中国的当代艺术,如果办一个展览的话,提什么问题?人们常埋怨,中国有这么多漂亮模特,但画不出魅力;有这么多好故事,但小说、电影都算一般……艺术家应该关心社会,艺术可以表现社会政治等内容,但艺术最终的问题不在内容,而在如何表现。确实,中国的当代艺术离开政治,不回答社会问题,会使人怀疑是否有价值?可是现有社会问题会过去,新的社会问题还会来,一个个时代留下的是如何解决艺术问题的答卷。
这个中国展,不在讨论中国怎么样,而着重谈艺术怎么样?艺术家的创造力怎么样?包括个人的艺术态度、观念、形式、方法和方法论。
一个展览更多是策展人的艺术观的呈现。他的观点难免偏颇、不太正确,但提出的问题至少可以给人们一次思考机会。艺术怎么样?艺术家怎么样?艺术家常常嘴上不说,自己心里比策展人还知道。能否脱去中国外套,和日本、巴西或英国艺术家一样,你就是一个艺术家。来自你的目标和实践是什么,你的美学、艺术方法或者艺术态度和观念是什么?大家都会惶恐面对,本质上又躲不开。
挑选展览艺术家,虽会跟西方艺术比较,也会考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更主要是讨论个人艺术语言的特点和探索精神。有的艺术家虽然确实在意艺术形式,也富有成果,但人们尽是追逐他的政治、社会意义。有的其实画得很有高度,但新闻评论里说的都是他作品的天价记录,很少讨论画得怎么样。
许多艺术家都说忙,画不完的订画。其实可惜,艺术家忙着干活,却忽略了艺术重要的“活”。这次展览就是针对“活”来谈谈,提醒“活”的不易。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很可能一无所有。卖画、赚钱、办展、得奖都可以,重要的是面对“活”怎么样?
研究中国的西方人,相对容易看到中国当代艺术跟世界的不同,因为他们的对比来自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而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专家,不了解中国的话,单从一般的现代图像学角度看中国式的形象符号,就是另一种结果和评价;只从视觉图像、方法呈现本身看,世界艺术史也渐渐是“平”的,都会用创新性检验。创造力面前,人人平等。一旦放进以西方为主的全球系统中比较,就不客气地把你的价值重新审视。不客气是好事,中国艺术不能只困在了解中国的学者圈。
今天中国的艺术评论和策展往往是同一个人。认真诚实的批评是艰苦的,担当责任和风险,最后可能众叛亲离。国内评论家更多是给予表扬鼓励,不太指出作品问题,或拿艺术史和其他艺术家做严肃的比较。策展成为一个商业机制,一种权力,最后很多评论人索性改做策展人。
我理解评论家和策展人议论艺术家和作品,和艺术家之间的议论有些不同。艺术家之间好比动物和动物的直接面对,野生、敏感、具体。也许评论家、策展人像动物学家……当我做起策展人,我不认为我换了身份议论艺术家,我还是作为艺术家在和艺术家讨论,也议论评论家和策展人的问题。作为艺术家我深深体会到做策展是服务业,最后只留下一本画册!评论家肯定更苦!
中国的艺术家常跟策展人、评论家搅得太紧。艺术家在广阔世界里发展,一些策展人评论家却在原地,对艺术家们的理论研究、对整体中国艺术状态分析的能力跟不上。像世界期待中国经济学家提出对中国经济有说服力的分析一样,对艺术状况的分析也同样期待。对海外中国艺术家的研究,更是远远不够。其实真正的海外艺术家已越来越少,基本都回国了……
这个展览不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或是试图给予归纳现象和趋势,更非体现何为中国特色的创造力,而是回归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力。这个展览的话题,期待在多哈对于面临伊斯兰文化和世界的关系,面对追寻创造力的年轻阿拉伯艺术家会有共鸣和启发。今天世界大型展览、双年展都普遍关注社会热词:环境、难民、恐怖主义,艺术家文化身份、作品语境等艺术之上的文本分析,缺乏关注艺术和艺术家实践本身,因此,这个问题也是提给当代艺术世界的。
多余的几句
面对当代中国文化对世界没有多大贡献的尴尬,来自社会、制度的原因似乎常给大家台阶下,文化和教育的弊病也成为好借口……当然,社会、教育问题确实严重影响创造力。可是想想几十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出国,身在不同社会体制、受西方教育,包括艺术学习,但好像了不起的作品和艺术家还是太少!
要有志气,才能奋发图强;还要有才气,能把志气实现;有志又有才应该会事业、生活小康;再需要大气,让视野开阔,格局形成;有了所谓的功成名就还要有正气,返璞归真,不忘初心……好的艺术家似大自然,有自己的春夏秋冬和生、长、收、藏。能吸收艰苦,也能淡定富贵。
能保持童真、一直热爱艺术,这是恩赐。做一个创造美的天才,将调皮好玩、幻想好奇融入人类的精神长河,可以带给别人、首先是自己无限的意外惊喜!这样的话听起来既说教又普通乏味,可是艺术家还要什么呢?
——摘自蔡国强《说说艺术怎么样》
蔡国强策划的《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将于2016年3月14日在卡塔尔多哈的阿尔里瓦克(Al Riwaq)展览馆开幕
刘小东画《出北川》,中国四川,2010年
周春芽,《桃花园》(局部),2015年。三联布面油画;250 x 600cm (图片版权:周春芽)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