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画作极具出尘脱俗的感染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具品性的人格魅力!他擅于思考,坦然、真诚、敢讲真话,常常语出惊人,比如“笔墨等于零”、“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建议“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等等,一直以来...
吴冠中 《鲁迅故乡》1977年
张雄艺术网(文/胡莹)当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是一位性情耿直、率真、果敢、纯粹的艺术家。他的画作构思新颖、气质独特,将中国文人的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自然清新地生发出一种气韵,呈现出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与美感,以臻清新、宁静、淡美的境界,其画作极具出尘脱俗的感染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具品性的人格魅力!他擅于思考,坦然、真诚、敢讲真话,常常语出惊人,比如“笔墨等于零”、“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建议“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等等,一直以来引发美术界不小的争议。而我认为,读吴冠中先生的话,绝不能将它孤立地对待评价,吴冠中先生的论点他本人已经做了全面深刻的阐释与分析。这些语出惊人的“话”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如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实际上是建立在“笔墨不等于零”的基础上论述的,“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吴冠中先生首先解释“当然两个人不可比,感情上我非讲这话不可”。其实,如果你是一位注重精神世界的读者,真的不难理解吴冠中先生思想上的光辉以及“敢言敢担当”、舍我其谁的鲁迅精神,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画坛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经文革的浩劫,吴冠中先生一生磨难重重,然而他虽知当时国内境况不好,却毅然决然自愿“跳进火坑”,这无疑是受到鲁迅精神巨大的鼓舞与影响,正如“风筝不断线”,他一生用艺术与文字连线的是中国人永远都无法割舍的故乡亲情与家国情怀。
吴冠中先生在中学时代爱好文学,对美术兴趣一般,是朱德群先生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后,使他对这个“美丽的世界”一见钟情,违背父命考入杭州艺专预科。当时国立艺专的校长林风眠先生从法国留学归来,学生们都很仰慕他,在他领导下,艺术氛围鲜活,但是林风眠先生好景不长,不久后吴冠中却说:“林风眠在教学上重中西结合,在宽松的气氛下才能培养出这么多学生来。但是国立艺专当时唯一的一颗种子出来,很快就夭折掉了。”到了1949年以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思想占据了主流,林风眠等人的艺术思想受到批评,生活上也受到打压。
后来到了1947年,吴冠中考取公费“中法交换留学” 。一年后,吴冠中转入苏弗尔皮教授门下,大受启发。苏弗尔皮告诉学生:“艺术有两路,一路是小路艺术,使眼睛舒服的,大路艺术是感动心灵,不仅好看,而且震撼心魂。”回顾巴黎留学的心得,吴冠中先生认为,欧洲的高级艺术和中国古代的好东西道理完全一致,他谈到:“中国古代优秀的东西和西方优秀的东西是‘哑巴夫妻’,虽然语言不通,爱情是甜蜜的。”所以吴冠中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我以为,他既在追溯中国古圣先贤之魂,也在探寻世界文明的艺术之根。他的许多绘画作品,如《双燕》、《江南水乡》、《不争春》、《松林》、《黄土高原》、《狮子林》、《生命》等,将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审美情趣融为一体,美不可言,妙不可喻。
1950年,吴冠中先生在或去或留的决定上反复思考,与熊秉明等人讨论过无数次。此前,吴冠中曾给老师吴大羽写信:“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个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不会再憧憬于巴黎的画坛了。暑假后即使国内情况更糟,我仍愿回来。火坑大家一齐跳。我似乎尝到了当年鲁迅先生抛弃医学的学习,决心回国从事文艺工作的勇气。”
这份勇气,谁敢“与君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试问当今社会风尚,有几人有福不享,真正献身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每一位百姓不再为贫寒困扰,同时帮助他们提升出文化素养、精神品格的“事业”实为涵养中来?许多成功人士也逃不开乌烟瘴气的“广告”淋漓、云云……是的,吴冠中先生回国从事文艺工作绝不仅仅是从个人的艺术创作生涯考虑,只因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一种为艺术献身,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的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今人所缺失的一种精神。
1950年秋,吴冠中先生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52年,吴冠中先生在文艺整风中受到批评,被称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所作人物画被批判为“丑化工农兵”,他在中央美院“受排挤得不得了”,只能离开。后来“文革”爆发了,吴冠中先生一度被禁止绘画、写作。在那二三十年里,吴冠中不断受到打击,那个在自己的艺术理念无法表达的年代,吴冠中先生是相当痛苦的,他甚至想不搞美术,用法语来搞翻译,结果吴冠中先生想翻译凡.高给他弟弟的信,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另外翻译的一些文章也被退稿,吴冠中先生遭遇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最后他决心主攻风景画,因为靠边站,又不是重要的教员,反而有时间画自己的画了,今天我们才得以窥见那逸趣横生、幻化美妙、充满生机的风景画,在流淌的岁月中淡去了不安的灼痕,呈现岁月安好的静谧与神秘。
吴冠中先生在劳动间隙中作画,常背粪筐去写生,被学生戏称为“粪筐画家”。他自称论写生的话,恐怕没有第二个画家比他写生还多。吴冠中先生当时的生活已是相当困难,连老同学赵无极要来吴冠中家拜访他,吴冠中先生要特意提醒他,到家里不要喝水,没有厕所,喝了水很麻烦。在这样的艰苦岁月中,吴冠中先生的画风和主流画坛大异其趣,而在他的风景画中,我们没有看到备受精神心灵的压迫折磨带给他一丝一豪的影响痕迹,在他的画作中,反倒是平淡天真、凝练明快、抽象独韵、大道至简、和谐生趣、一派天机。他的这条线拉得很深、很悠远。
吴冠中先生曾这样评价“三剑客”:“赵无极在生活上是一个花花公子,但是人聪明。朱德群也很努力,画得也不错。我觉得他们是中国画家到了法国拿一点中国的味儿混在里面。在法国的花园里,可以开一朵玫瑰花,品种可能带一点中国的味儿。我完全不一样,我是回到中国的苦难的土地来,在荒土里面重新长出的花还是草,我与他们之间已经逐渐没有比较性了。”
吴冠中先生自始至终都没放弃自己的精神信仰,他要魂归故里,他要创造自己的可能性,在自己的这片苦难的土壤里。如此,我们不难理解他说:“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他一直在笃定最终决定性的精神归属,如鲁迅一般“在沉默中爆发”,在思想的高度中决定着笔墨的价值。
或许正是这般地傲骨、坚定与执着,吴冠中先生也始终没有放弃过“鲁迅精神”,中学时代的爱好文学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其精神的骨髓,他说,文学家要饿饭,为了来日生计,只能走正道学工程。爱,有多大的魅力,她甚至操纵生死。爱文学而失恋,后来这恋情悄悄转入了美术。但文学,尤其是鲁迅的作品,影响我的终生。
关于“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到了晚年,吴冠中先生是这样解释:“当然两个人不可比。感情上我非讲这个话不可。因为鲁迅对这个社会精神世界的贡献,对人格、人品各方面的影响是了不起的。齐白石当然是一个好画家,我们也很尊重他,多一个齐白石也是很不错的,少一个齐白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少一个鲁迅,精神世界就不一样。有些东西不可以比,但是有些东西基本上可以比。比方说,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他怎么样表达叛徒的心态呢?他到聋哑人那里去观察,看聋哑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讲不出来是什么样的姿态。我想,如果达·芬奇用文字来写,要比他的壁画更动人。但是有些好的美术是不能比,比如凡·高的作品,如果用文字来描写,很难,表达不出来。当然,文学大有好坏,绘画也大有好坏,不能拿坏的来比,文学达到高度的文学,绘画达到高度的绘画,这两种东西来比的话,文学的深度更容易动人。”
吴冠中以他清晰、独到而深邃的见地阐释了好的文学与好的美术到底能不能比,又该如何比?说到底,文字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加之一流的表述、完美的论述,一定能更使读者心领神会,并且一步到位而更容易打动人。当然也有文字无法表达的境界,吴冠中先生举例梵高的画作,很难用文学表达,那是因为“距离产生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绘画艺术的迷人之处也正在于它的深邃,他需要读者更“费劲”地去理解,即深入地去洞察、体会绘画背后隐藏的内涵、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于是古人从来就不吝啬诗、书、画、印、乐的相融交辉,会画画的怎能不会题字作诗,会写字的怎能不舞弄笔墨,神到意远?而文字的直白好比是拿在手上的武器,直指矛盾之所在,在人们的高境界到来之前会更快更有力些。
吴冠中先生自然画过鲁迅故乡,而且是许多幅,他是这样描绘的:我生长在宜兴农村,小桥流水人家,童年并未觉得她有什么特色。是读了鲁迅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才深深感受到水乡风物和江南人家的亲切。于是一趟一趟去绍兴,直至安桥头和皇甫庄,画过许多幅鲁迅故乡,甚至画了自己的家乡,也名为鲁迅乡土。
此幅即将于10月2日在蘇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夜上拍的吴冠中《鲁迅故乡》作于1977年。吴冠中先生在采用全景式处理水乡时,曾详述了克服水乡特色表现的困难:他爬上绍兴几个小小的山头,更上一层楼来穷千里目……选人家密集的大块造型作为画面的构成主题,然后,绿水绕人家,河网穿具间,绕其周,于是有块面,有了脉络……从山顶俯视绍兴城,黑、白、灰色块构成动人的斑驳绘画感……近处房屋只兀顶,都是黑块,远处才见墙面的白块。然而我须请明亮的白块坐镇画面中央主要部位,因之反其道而行之,前景房屋多见墙面,远处倒多是黑压压的房顶,主要是为了画面黑白构成的效果。
吴冠中先生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中国画的审美特点,“浓妆淡抹”出白的墙、黑的瓦、密的房、轻的舟、柔的水、动的网、绿的树、红的花、愉的人、梦的远方……,全幅画作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浓淡相宜、动静相映、色调明快、构图完整、视野明朗,江南水乡,有故事、有文化、还有人情味,从吴冠中先生清宁的意境中能读到他对鲁迅故乡的一往情深。
纵观因缘始末,吴冠中先生既用情至深,对故乡、对人民怀有恋恋深情,又对社会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一鸣惊人,着实受鲁迅先生影响至深,那种精神和品性深入到骨子里去了。吴冠中先生曾这样评论当今艺术界现在艺术家完全是泛滥了,有些根本不是画画的,专门骗人的!所以鲁迅说,宁可找些小事情做做,千万不可以当空头的美术家、文学家。现在不是空头美术家,是流氓美术家!这个社会有很多流氓美术家。”试问,像吴冠中先生这样一马当先,直言不驯的美术界的“鲁迅”,在当今繁荣的艺术界中,还有第二个吗?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标明“来源:张雄艺术网专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允许,不得随意使用和改编,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zhangx@zxart.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张雄艺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