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读现代画家郑慕康《桐荫抚琴图》轴(见图),古人炎夏之时于桐荫之下抚琴纳凉的一丝惬意画境,令人于暑热难耐之时神清气爽,心生出几分向往。
原标题:桐荫抚琴凉意生——读郑慕康《桐荫抚琴图》轴
每年的盛夏时节,高温酷热,汗透衣衫,暑热难耐,人们往往在空调、电扇营造出来的环境中舒适度夏。殊不知,在不解电为何物的我国古代,人们对消暑纳凉也有着独特的体验,这在一些古画中随处可觅,山间茅舍,飞瀑亭边,芭蕉叶下,竹林石床,荷池水阁……处处清凉自具,充满情趣。
“石壁挂藤通篆意,桐荫滴露聆琴声。”这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书法家祝枝山书写的一副对联,一份桐荫之下听琴消暑的惬意呼之欲出。梧桐又名青桐、碧梧、青玉、庭梧,“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中的寥寥数句,更是赋予梧桐引来凤凰的美丽传说。梧桐树身高大挺拔,生长可达百年,可谓长寿之木,绿意葱郁,品质高洁,深受古人喜爱,是古代皇家园林的必栽树种,亦是名人隐士庭院之中的广植树木。尤其是在炎炎盛夏,梧桐树冠如云,繁茂的枝叶间鸟雀啁啾,蝉鸣不绝,遮挡住骄阳炙烤,着实营造出一片桐荫凉意。我国历代画家对梧桐情有独钟,酷暑盛夏以桐荫入画的传世作品比比皆是。如明代画家项德新在“长夏暑盛”难耐之际,绘《桐荫寄傲图》解暑并自题诗句于其上,显示了画家对“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之梧桐重荫、清泉寒声驱散溽热的清凉环境的渴望之情。近读现代画家郑慕康《桐荫抚琴图》轴(见图),古人炎夏之时于桐荫之下抚琴纳凉的一丝惬意画境,令人于暑热难耐之时神清气爽,心生出几分向往。
郑慕康(1901—1982),名师元、师玄,号慕康。广东潮阳人,海上画坛重要画家。自幼对美术充满兴趣,从临摹各种广告图案起步,14岁即为姑父的香烟厂绘广告画,显示出绘画的天赋。17岁考进上海美专,师从冯超然。58岁被聘为上海美术学校国画系教师,翌年成为首批受聘进入刚成立的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家。
《桐荫抚琴图》轴,纵98厘米,横31厘米。绢本设色。画左上题有作者款识:“桐荫抚琴,慕康郑师玄作于海上。”钤朱文“慕康”、白文“郑师玄”二印。画面布局疏朗,意境开阔,自上而下,云雾、梧桐、湖水、枝叶、山岩、石栏及抚琴仕女一一依势布景,简约明了,主题突出,自然生动,对炎炎盛夏梧桐树荫营造的“荫下不生暑”的阴凉宜人的环境进行了写实的描述,描绘出古人于桐荫下抚琴纳凉静思的生动场景。
作者刻意取山岩一角入画,以山岩隐去梧桐树的根部与中部树身,以湖上水汽产生的缭绕的云雾和浩淼的湖水遮去梧桐的一部分枝叶,营造出一种不见山势而隐见山势高耸、不知树高而隐见树身高耸入云的独特氛围,可谓匠心独具。梧桐树树龄可逾百年,树身伟岸可达数十米之高,作者的这种遮掩画法,形象地刻画出梧桐与险峻的山岩可以媲美的深厚意蕴。梧桐青绿自生,数根枝条斜斜伸出,遮住树下抚琴仕女,一缕“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的清新凉意隐隐溢出画端。作者对桐荫这一题材特别喜爱,曾绘多幅此类素材的画作,如《桐荫逸趣图》《桐荫清话图》《桐荫高士图》等,都是以桐荫、人物的结合来描述的,光《桐荫抚琴图》就绘过多幅。
郑慕康年轻时主攻素描中的肖像画,打下了深厚的人物画基础,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人物画可谓画中重要景致,颇具功底。在这幅作品上,桐荫之下,一位长裙曳地、面容娇好的仕女席地而坐于岩畔山石上,娴静端淑,仪态万方。一把瑶琴横置于腿上,虽不见抚琴动作,但观仕女双臂环绕放于琴上、侧头凝眸沉思的模样,俨然已是一片一曲终了、余音萦绕的诗意氛围。郑慕康的人物画深得明代肖像画“波臣派”创始人曾鲸晕染法神韵,以中国传统工笔法技法,结合西洋画中的明暗法和透视法,使人物形象“如镜取影,俨然如生”,是享誉海上画坛的工笔人物画家。这幅作品中的抚琴仕女面庞饱满,弯眉红唇,作者运笔轻灵活泼,墨色变化丰富,以淡墨线勾出仕女的轮廓和五官位置,以淡墨和淡赭石按面部结构层层晕染出阴影凹凸,颇具立体效果。结发处以墨色晕染成盘,再梳出根根发丝,绘出了发如墨染、弹性自具的效果。人物衣褶随笔而出,落笔遒劲潇洒,衣饰纹路线条流畅自如,更显抚琴仕女的姿态端庄,格调高雅,神情逼真,栩栩如生。
炎炎酷暑之时,观《桐荫抚琴图》轴,单看画面意境,犹如清风拂面,甘露入肠。只见桐荫琴声,仕女娴静,水凉风生,清气四溢。无论是视觉还是思绪,不禁都被眼前之景调动起来,俨然已被诗意的桐荫消去了满身的溽热,令人凉意环绕,连心情也似乎得到了净化,泛起几许怀古幽思。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浏览器自动填表软件 www.teamczyx.com
非常的厉害
很有意境的作品
666666
真喜欢这个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