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11年秋,吴昌硕和王一亭初次相识于海上题襟馆。1913年后,两人开始交往,常在一起叙乡情,谈艺术。作为知心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在沪上书画界共同奠定“海上双璧”的地位。
原标题:挚友情深携手挥毫——吴昌硕王一亭绘画作品赏析
图1 《岁朝清供图》
图2 《无量寿佛图》
吴昌硕是清末“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篆刻、绘画和书法等方面都有着很深造诣。他的绘画作品常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并将金石法入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梅花馆主、海云楼主。浙江吴兴人,寄居上海。1906年返乡,始署名白龙山人。王一亭是我国艺术史上少有的“商”“艺”两不误的奇才,他兼画家、慈善家、艺术活动家、实业家、艺术赞助人为一体的综合身份所产生的影响力,无人可比。他的绘画特别是人物画拙重强悍,有着自己的艺术定位。
1911年秋,吴昌硕和王一亭初次相识于海上题襟馆。1913年后,两人开始交往,常在一起叙乡情,谈艺术。作为知心朋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在沪上书画界共同奠定“海上双璧”的地位。吴昌硕晚年常与王一亭共同挥毫作画,多数情况是王一亭绘画,吴昌硕题款,“王画吴题”成为当时海上画坛一道独特风景。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两人共同挥毫写丹青的作品,今逢吴昌硕辞世八十周年,王一亭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我们撷取两件绘画作品进行赏析,以示怀念。
“岁朝清供图”在我国传统绘画题材中是一个独特、应时且受人喜爱的画种。它蕴含丰富,寓意深邃,悬画迎新,给节日平添吉庆祥和气氛。此幅《岁朝清供图》(图1),画面以瓶梅、水仙、佛手诸品组合而成,并置于瓶盆等器物中,以示为案头清供之物。物品高下低昂、错落有致地安排于画面之中,并以右高左低的对角形式排列,这是吴昌硕花卉中常用构图形式。图中器物及花架为王一亭所绘,花卉为吴昌硕所绘,作者信手挥洒,真情流溢笔端。古瓶中的一枝红梅,以及翠绿的水仙,黄橙橙的佛手,皆得其大意,笔法隽逸洒脱。该画用墨、设色恰到好处,用墨浓淡相宜,设色俏丽鲜艳。
王震笃信佛教,自称五十岁后,每日写佛一帧。他所画佛像,自成一家体貌。《无量寿佛图》(图2)以写意笔法描绘一位身披红色袈裟手拄拐杖的无量寿尊佛像。佛陀坐在蒲团之上,面部慈祥肃穆,姿态生动,蕴含一股逼人的睿智。整幅作品磅礴走笔,力透纸背,色彩艳丽,线条潇洒流畅,充分显示画家在人物刻画上的坚实功力。画的上方吴昌硕以行书题有一段长跋,由此可见该画作的分量。
吴昌硕是近百年来以金石入写意画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其挚友王一亭是“海派”艺术的著名画家和有力推手,分别代表“海派”绘画崛起的不同方面,虽然他们分别于民国时期辞世,但他们的艺术生命及影响力至今不衰。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