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石涛:一卷画 一首人生交响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8-02-27 来源:搜狐文化

摘要: 如果将此画的布局比喻成一首交响诗,首部可视作乐首用双簧管开奏的慢板奏鸣曲式,代表生命的初端。淙淙流水仿似小提琴组将听者引入百器争鸣的中、快板中段(山峦起伏处)。之后各种乐器在交响曲里施展浑身解数,小、...

原标题:一卷画 一首人生交响


石涛山水画极具个人风格。其技法承袭“元四家”及明朝董其昌、沈周,而在主题、构图及山水面目方面均有所突破。美国纽约大学乔迅教授认为石涛在“演变的craft (绘制方法、技艺)——既是技术上的也是概念上的——为他所独有”。的确,石涛除了兼修并蓄前人的技法外,在布局构图方法、笔墨方向、光影处理等方面均有所创新。我们不妨以其山水长卷《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例,对他的种种创新做一些解读。


《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水墨纸本,长285.5厘米、宽42.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卷首处右上角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印“老涛”。画尾有长题,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等。后隔水和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题记。画外有10余方鉴藏印。




清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卷

42.8厘米x28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构图似人生交响


整幅绘画首部占15%,起首下处为一群石坡,其上是主山脉的山脚及起点,山脚上是形成天空的留白,山脉与石坡中间是淙淙溪水。


中部占60%,几乎没有外围轮廓线及天空的起伏山峦。其中水墨淋漓,笔线纵横,构图紧密细致,技法多变而深严,令人平心静气、心荡神驰。


尾部占25%,留白的天空再现,雄奇的山脉向下收势,中间有小洲一片、残柳数株,被江水浅波围绕,至末端山穷江阔处,水聚成湖,面不扬波,观者心静神平。


石涛自幼出家,长卷的构图似乎要展示人生无常的不同阶段,首部可以理解为初生少年,中部呈现了阅历丰富的青中年,尾部则是平淡恬静的老年,以至佛家所谓“寂灭为乐”的人生终点。


如果将此画的布局比喻成一首交响诗,首部可视作乐首用双簧管开奏的慢板奏鸣曲式,代表生命的初端。淙淙流水仿似小提琴组将听者引入百器争鸣的中、快板中段(山峦起伏处)。之后各种乐器在交响曲里施展浑身解数,小、中、大提琴像山峦起伏中穿插的长城。河流像小、中提琴从上婉然而下,瀑布像长号及大号等铜管乐器甚至定音鼓,气势澎湃。而围绕山峦的雾气,像轻奏的竖琴。画卷后部,像小、中提琴将乐章带入平静的慢板尾部,然后由主音小提琴奏出悠然的奏鸣小段,而单簧管起而回应,最后整篇以小提琴组以声音渐减的安排,渐渐进入人生的寂灭阶段,慢慢静止,而余音绕梁……


气势与神韵


作为画家来说,无论先辈后学,皆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成书画。而在此构思中,能量存在于创作时的活力与图像意念。


石涛在《画语录·气胜篇》中所说的“气”是否与“能量”等同?这一点颇值得商榷。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一切存在体都是能量的体现。而在佛家经典《俱舍论》中也有所谓“法(存在体)者,力(能量)也”一说。


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发现了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E(能量)=M(物质重量)X C2(光速)。但“气”中国文化里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但超越能量的普遍性,而且具有非常抽象的含义。例如气势、气度、气派、气韵等。简单地说,“气”是生物或物质背后由宇宙真理及其操作中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中国文人在大千世界中的精神体会。明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可见“气”不是等同于能量的。在西方文学艺术世界里,也根本没有“气”的概念和含义。




此长卷的构图似乎要展示人生无常的不同阶段,中部呈现了阅历丰富的青中 年,尾部则是平淡恬静的老年,以至人生终点。


石涛的别相


近代鉴赏家王季迁虽然认可“石涛懂得中国笔墨,他完全精通传统笔墨与其最高价值,而他在传统笔墨的最高领域中也是个不得了的画者”,但他同时认为,石涛主张“无法”,其实也是承袭古人,用笔完全源自“元四家”,单就笔墨来说,石涛并不比四王、吴、恽更有贡献或成就。


笔者对王先生关于石涛主张“无法”是否定“承袭古人”之说有所保留。大家可参考石涛《画语录·变化章》所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无法的意思不是不采用古人的技法,而是不执着于一成不变地采用古人技法,即佛家所谓“法执”。“无法而法”即不被技法的框架束缚自己,而变通地运用古人技法,才是至高的技法。


就算是一成不变地采用“元四家”的技法,但将其一炉共冶,在编排、布局、互动等步骤去下功夫,也可视为一种创新。例如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中,用大量不同的传统勾、填、皴、染的方法,能在传统技法的共相中,建立自己的别相,并组织互动其法,使之展现不同的面貌。此画的中部,几乎不可能在“元四家”的作品中找到整体的雷同。


“一画”的哲学


石涛的《画语录》第一章是“一画章”,可见“一画”概念在石涛绘画中的重要性。其曰: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


这里说的“法”是指佛学里所讲佛法的“法”。“法”的一个意义是宇宙所有存在万事万物的“规律”。凡是感观世界里的事物都因法而生、因法而住、因法而变、因法而灭。此所以“一画者,众有(存在的万事万物)之本(根本),万象(感观世界里的事物)之根(本)”。佛家有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菩提。”黄花、翠竹是万事万物,因法而成,所以黄花发翠竹可以反映出宇宙规律,举一反三,所有画中的事物都能表现宇宙真理,即“道”也。


但画里是假花假树,何能见道?一朵假花必须依真花的原形而创作,那要看创作者特有的心灵或意识力量。石涛所谓“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及“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即是如此。总而言之,画的功能要能反映万物的实相,从实相观察里产生个人对天、地、人哲学的思考及启悟,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意义。


石涛在《画语录》中所提的观点很多一矢中的,将文人画精神理论化的论点。特别重要的是在绘画史里独有的“一画”论,将中国文人强调的文化哲学贯透于书画艺术中,是全球绘画艺术中独有的。例如西方的乔迅便将“一画”示为“craft(绘制方法、技艺)——既是技术上的也是概念上的”。Craft停留于技巧及概念的层次,而石涛的“一画”则是中国文人画的哲学精神,为更高的哲学层次。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