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之所以对吕玉祥的油画创作经历与追求题予白居易《咏史》中的一句诗,源于他对艺术的痴迷与其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理解。他是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亦是靠实力与颖悟走向市场的“敢于吃螃蟹者”
张雄艺术网讯(文/蔡永占) 关于中西艺术的起源,从上世纪“五四”时期引起令人瞩目的争论,至今,未有定论。原因呢?徐悲鸿是把油画系统介绍给中国的,可他又极力荐才国画大师齐白石到教育界传艺。于是,引起了国人百余年孰强孰弱、孰重孰轻的猜想。
毫无疑问,新时期文艺的复兴,为中西文化的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葫芦岛第一代油画学子吕玉祥。初见的吕玉祥朴实强悍,一副不苟言表,又颇有丈夫气的样子。但从他不多的言语中,你仍能感觉到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他对西方艺术独具的眼光。大约十几年后,有幸参加了吕玉祥的几次大展,他的油画创作给予我较深的艺术震动,也使我愈加关注他的油画创作。
吕玉祥的个人油画展在2007年的冬天在颇富盛名的北京高人画廊举办,这给了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一个了解油画艺术的感觉印象。其实,在这之前,他以怀旧者的视觉参与的“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迎接第十届全国美展辽宁省美术作品展”,他以油画特有的“逼真”(印象)与“贴切”(意绪)对旧城旧貌的“再现”与“依恋”同样打动了老市民,吸引了当代青年的眼球。之后,他的油画《秋子沟》入选中国百家金陵画展;2007年7月参加中国油画大展,作品《自画像》获学术奖,2009年油画作品《那山那水那些年》《沂蒙人家》在厦门两岸油画展中荣获优秀奖,并被荷兰艺术家收藏。2012年油画作品《冷家沟系列》共九幅作品被“上海大茗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品鉴定委员会”收藏……
我对西方美术的关注,始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它给予观者的视觉冲击是全方位的:父亲皱纹深陷的岁月年轮,父亲渴盼衣食富足的眼神,父亲托起那口粗瓷大碗时的复杂心情,以及一一父亲背后支撑起人民共和国的亿万农民……可以说,反映文革灾难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父亲》的地位和影响至今无可替代。
我之所以对吕玉祥的油画创作经历与追求题予白居易《咏史》中的一句诗,源于他对艺术的痴迷与其对艺术与人生的独特理解。他是把艺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亦是靠实力与颖悟走向市场的“敢于吃螃蟹者”。亦因而,他近年来的创作获得了解脱羁绊的长足跨越,他的“单枪匹马”富有独领风骚,独吞酸楚的悲壮。我和吕玉祥时常壶酒单对,至酒浓时,谈对当代影响较大的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谈马奈、莫奈、米勒,也谈高更、梵高,柯罗与毕加索……正是大自然先于一切的理念,使吕玉祥的写生作品具有了风景之外的情景交融的“诗意”,在他的《郊外小镇》、《码头》、《海港风景》等风景画作品中,观者可以在取景简朴,笔触饱满,构图新异中窥探到吕玉祥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报之春晖的不尽之情;而在《那山那水那些年》、《沂蒙人家》等作品中,吕玉祥既追求表现瞬间的光线效果,又专注思索选择“主题”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生活相映成趣,既形成和谐的观感,又让观者思绪万千感慨系之;我之所以偏爱他以老城区、古朴山村为表现主构的《冷家沟》系列,除了他对前景、中景、远景的处理让人浮想联翩,思之溯源之外,他对空间关系的把握,他对历史与现代的理解与诠释,皆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触;吕玉祥的人物头像作品虽然在他的油画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但他注重表现人物性格而非表情,善于发现普通人所具有的“诗意的美”与深蕴其中的人生价值的思考,却是弥足珍贵的……
吕玉祥是一个率性而为,既诚挚又自信的人。他志同道合的伙伴画家们对他的“拒绝平庸”而又特立独行的为人为艺之道虽多有微辞又鲜有称道。我以为,正是吕玉祥的品性使他的画作具有了东方的神韵。遥想中国画家西行之初,吴冠中先生曾为“西风东渐”,他苦苦“横站了”五十年始有今日的辉煌。以吕玉祥义无反顾的坚守与挺进,他距自己的峰巅还会很远么。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发帖软件 www.teamczy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