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新瓷记——当代陶瓷装置艺术赏析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8-06-11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姚永强

摘要: 张明的艺术创作,更多的在于外部的裂变,它们远离母体,从而形成另一个独立体。中国水墨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承。它使用的材料、绘制方法,历经千年传承,已经拥有一套完整的模式。张明试图用陶瓷材料来打破这种...

原标题:姚永强:新瓷记——当代陶瓷装置艺术展


宋礼部太常寺编篡的《中兴礼书》一书卷九《郊祀祭器》中记载“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严格意义上讲,是平江府督烧的平江官窑,它烧制的历史估计不会太长,或者说仅仅是这了配合“来岁举行郊天之礼”而专门召集一批陶瓷大师的临时御窑,但是为盛产阳山白泥的苏州与古代陶瓷艺术建立了至高无上的联系。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下的陶瓷艺术,无论作为形象或是精神,都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在当下,陶瓷艺术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意义和情感内容远远超越了其实用功能,作品的形态也因艺术家的创造使之具有全新的审美理念。正如董其昌所言,画之功能就是“自娱”“以画为乐”“寄画于乐”“画中烟云供养”“多寿”等,陶瓷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他们极具渴望表达内心情感的物化。张明、金贞华夫妇用他们的裂变与复制诠释着陶瓷的不同可能。


所谓裂变,多指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而艺术上的裂变与复制则可理解为一种打破、分裂、复制、重塑,这种内外力交织的过程,使得张明、金贞华夫妇的艺术创作与艺术表达,实现了高度统一。


张明《云语·山水》


张明《云语·山水》


张明的艺术创作,更多的在于外部的裂变,它们远离母体,从而形成另一个独立体。中国水墨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承。它使用的材料、绘制方法,历经千年传承,已经拥有一套完整的模式。张明试图用陶瓷材料来打破这种传承,故而有了《云语·山水》。用自然形态作为造型元素,创作出不同的单元白瓷造型。把传统的二维山水,以三维的形式表现,从而成为传统山水与当代陶瓷水墨山水的一次超越三维时空的对话、一次超越传统艺术的思考……


在当代“互联网生存”语境下,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工具,它已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随着“中心”消失掉的必然是个体的消亡,人们在一种“真社会性”的裹挟下,成为了在集体无意识控制下的无差别个体。张明不断复制的陶瓷作品在自媒体化的互联网语境中尤其值得关注。


金贞华《方向》装置


金贞华《方向》装置


而对金贞华来说,陶瓷艺术的创作是一种内部力量达到的裂变。那些独立的个体从内部打开,呈现出自然对称的姿态,这是一种形态的裂变,也是一种精神的裂变。她用泥土为我们展示了向不同方向延展的可能性,不间断的延续。若是没有“裂变”的图式个性,金贞华的陶瓷语言不会如此丰满,裂变是引领人们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现实走向神灵的通道,一切快乐和悲痛,喜悦与忧患、抒情和哲理,都从这通道的缝隙中渗裂而出。


金贞华的作品寓意着每个人的裂变式成长轨迹与其他人又共建起一个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共生图景,既反映了当代陶瓷艺术从线性的发展到非线性的裂变,又再现了艺术家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中的理性判断和感性想象。


无论何种形式,都是生命存在的某种特征,张明、金贞华夫妇用当代陶瓷艺术诠释了生命的完整意义。在陶瓷语言的构成上,他们把自己放到了极为狭窄的险境,对于自然的创造性就在于将本作为形象载体的瓷器转换为形象表述的语言,他们所进行的陶瓷实验与探索,都是从泥土与水的表述性出发的。


在陶瓷艺术中,水作为一种必要的媒介让泥土成型,所谓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就像历史悠久、风光旖旎的阳澄半岛,每一寸水岸都涤荡着文化的涟漪。所有优秀的文化,其实是一种生命进化的过程,吴文化也是在不断的裂变中发展进步的,悠久而绵长的历史,使得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停地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打破。内部的生生不息以及外部的融合吸收,是这座古老的城市不断给人提供新的审美体验的原因。


将《新瓷记》展览放在拥有当代文化语境的奕欧来,透过艺术看时代发展,在当下有着特殊的含义。


姚永强

2018/4/2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