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寻找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中的“失踪者”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9-06-25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摘要: 这首诗是吴大羽1922年赴法留学时在邮轮上写成的,这一时期,白话文发展还不成熟,但我们不难感受到夜的清冷仿佛藉由无垠的海面蔓延,但再浓重的黑,依然无法掩盖心中的希望之光。●1935年,滑田友在巴黎与中...



这首诗是吴大羽1922年赴法留学时在邮轮上写成的,这一时期,白话文发展还不成熟,但我们不难感受到夜的清冷仿佛藉由无垠的海面蔓延,但再浓重的黑,依然无法掩盖心中的希望之光。

20190625100016_2825.jpeg

●1935年,滑田友在巴黎与中国同学合影。前排左起:曾竹韶、廖新学;二排左起:黄显文、吕斯百、唐一禾;三排左起:滑田友、常书鸿、陈士文;后排:王临乙

想必近100年前,远行他国求学的众多有志青年,都曾在某个“静谧而又汹涌”的夜晚,或多或少感慨过、战栗过。他们此时或许不会知道正是这样一程“挟着雨点的暗夜追寻”,一次基于“自强”而产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与自省,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救亡启蒙运动。他们对于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所作出的各种思辨与探索,不仅决定了中国现代美术的价值取向,更如同在池水中投下的石子,至今仍激荡着阵阵涟漪。

20190625100018_8146.jpeg

李铁夫(赴美国留学)

然而历史这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却十分健忘,甚而近乎无情,百年前仍带着体温的历史,如今已被纷繁复杂的材料与诉说所遮蔽,无数曾经闪烁过的生命,更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来去无踪。但历史研究者却又充满着温情,试图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发掘、搜集与辨析,找寻生命,还原历史,重现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

20190625100020_1227.jpeg

汪申(赴法国留学)

殊不知,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历史材料并不会因离我们更近而更真实。虽然这百年前的历史相距今天并不遥远,甚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可称作近在眼前,研究者中更是不乏相关历史事件的“近亲”,因此并不缺第一手资料,如私人领域从未公开的日记、信件、手稿与照片,或亲历者的回忆与访谈,以及众多民国报纸刊物上各种类型的文献,都是这段历史研究中近乎唾手可得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材料的丰富与鲜活只是一种表面的真实,20世纪的中国,因为战乱及各种原因,这些史料难免存在言不由衷的地方,甚至会因个体主、客观记忆的错位,存在虚假甚而伪造的成分。因此,这就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了难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扫清这些遮蔽?如何逼近历史真实?如何撰写20世纪美术史?

20190625100021_3028.jpeg

江小鹣(赴日本、法国留学)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为期两天的讨论中,众多在美术留学领域卓有成绩的研究者通过充满同理心的挖掘、补缀与辨伪,使得众多原本游离于主流叙事之外的历史材料逐步浮现,大量有关当事人与事件的文献材料及作品被公开。与此同时,他们对于这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艺术家与艺术事件的开创性研究,并不“执拗”,而是在讨论中相互弥补材料的遗漏,以宽容的态度、审慎的思辨汲取着各自材料中的有益因子,进而以“寻踪者”的姿态,找寻着这些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中的“失踪者”。

20190625100022_5768.jpeg

孙佩苍(赴法国留学)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的研究仍然主要聚焦于留法、留日这两个群体,对于相对小众的留学目的地研究依旧欠缺,作为群体的留学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囿于多种原因,当前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中国的留学政策,以及这些留学生出国之前、回国之后的时间段,对于他们在外求学、知识生成过程的研究,存在巨大缺口;再者,我们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本国的留学生,而忽视了在全球史观的基础上理解各国间的知识互动与迁移,因此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彼时的中国留学浪潮。与此同时,更大的困境在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缺乏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不仅大量资源仍处于碎片化状态,且集中在少数专家手上,机构内外的学者在资料的掌握上不对等,与学院、公众之间的交流更缺少一定的黏连度。

20190625100023_7609.jpeg

王静远(赴法国留学)

当然,我们期待随着对留学生个案或群体研究的逐渐深入,国际交往与项目合作的增加,互联网数据库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有外语专长学人的加入,能够涌现出更多基于史料基础上的专门研究,大幅度推进我们对于美术留学这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群体的认识。

20190625100024_9720.jpeg

唐蕴玉(赴日本、法国留学)

20世纪,这些艺术留学生远赴重洋对不同艺术理念、流派、思潮和道路的选择,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所进行的种种探索,乃至完全不同的艺术人生,都早已隐喻在那样一个激变的时代土壤中。他们在艺术“弱势”的境遇中,面对“世界潮流”时所作出的探索与尝试,如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精神灯塔,依旧闪耀在历史的深处。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他们的背影,依旧能够感受到穿越时空而来的历史温度。

20190625100026_2560.jpeg

符罗飞(赴意大利留学)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我不知道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表达对这样一群艺术先驱的怀念与敬仰,但我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以不懈的史料探寻,以冷静的思辨,加之以发自肺腑的叙述与赤诚的文字表达吧。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