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关于霍普《夜鹰》的13个冷知识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9-08-27 来源:澎湃新闻

摘要: 《夜鹰》的“取景地”是哪里?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夜鹰”之名来自何处?画中的人物是谁?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在哪里出现过?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关于《夜鹰》的13个冷知识。

原标题:海明威、梵高、班克斯,关于霍普《夜鹰》的13个冷知识


爱德华·霍普 (Edward Hopper) 的作品《夜鹰(Nighthawks)》(又译《夜游者》)一经完工,就被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它不仅仅是美国艺术史的里程碑式名作,更为美国流行文化定下了基调。2018年,这幅画作为《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1865年—1945年》特展作品,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是《夜鹰》首次在亚洲展出,也是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展品之一。


《夜鹰》的“取景地”是哪里?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夜鹰”之名来自何处?画中的人物是谁?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在哪里出现过?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关于《夜鹰》的13个冷知识。



爱德华·霍普《夜鹰(Nighthawks)》(又译《夜游者》)1942


1. 霍普的妻子是第一位霍普作品研究者


爱德华·霍普的《夜鹰》描绘了午夜白炽灯光下一家寂寥的小餐吧和四个互相疏离的人,带着很强烈的情绪感,寂寥阴郁充斥着整幅画作,深沉的色调与简单的线条更显孤寂。


霍普的妻子约瑟芬·霍普 (Josephine Hopper) 是一名出色的美国画家,出生于曼哈顿的一个音乐世家。1904年,毕业于亨特学院 (Hunter College) 绘画专业的约瑟芬报名纽约艺术学院 (New York School of Art) ,在画家罗伯特·亨利 (Robert Henri) 门下进修绘画,1906年成为公立学校的老师,但她成为画家的梦想并没有破灭,约瑟芬经常在假期走访艺术学校和艺术馆,她和霍普就是在奥甘奎特的一所艺术学校中相识的。


约瑟芬和霍普在1924年结婚,婚后的约瑟芬经常与霍普讨论绘画,她还为两人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两人创作作品的过程、细节等等。我们今天看到《夜鹰》的具体创作时间、内容分析以及霍普很多作品的创作过程研究,大部分都源自约瑟芬的笔记本。


2. 《夜鹰》出世即成经典


1942年,霍普完成《夜鹰》时还只是一位在纽约地区小有名气的画家,他当时最贵的作品是1927年创作的《侧廊中的两位 (Two on the Aisle)》,成交价为2000美金。但是时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长的丹尼尔·卡顿·理查 (Daniel Catton Rich) 在看到《夜鹰》作品时非常惊讶,认为霍普的作品“和温斯洛·霍默 (Winslow Homer) 一样精妙”。


理查当机立断以3000美金的价格买下了这幅作品,霍普在给理查的信中写道“非常感谢你欣赏我的作品,我认为《夜鹰》是我目前为止创作的最好的作品”。今天,《夜鹰》已然成为了霍普艺术风格的代表作,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


3. 《夜鹰》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大


很多没有亲眼见过这幅画的观众认为《夜鹰》篇幅可能与《蒙娜丽莎》相近,但其实《夜鹰》长1.52米,宽0.83米,在霍普作品中是第二大篇幅的作品。近距离观看这幅作品中的大面积平涂色块和整体构图时,霍普风格中的孤独、空旷和疏远感更加明显。


4. “夜鹰”之名可能来源于画中人物


在约瑟芬的笔记中曾经提到,《夜鹰》最初的名字Night Hawks的来源。同时笔记中也提到画面中的人物之一,“像夜鹰一样的鹰钩鼻,穿着深色西服,戴着黑带灰色帽子,蓝色衬衫,手拿香烟。”这一条记录说明“夜鹰”这个名字与其中描绘的人物特点(鹰钩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夜鹰》局部


5. 霍普和约瑟芬都是画中模特


约瑟芬在给妹妹玛丽安的信中写道:“霍普刚刚完成了一幅作品——三个人在夜里小餐馆,我们想将它命名为《夜鹰》。其中两个男性人物是霍普对着镜子摆出动势所作,我则负责女性的动势。霍普花费了一个半月时间创作这幅作品。”



《夜鹰》局部


其实这并不是两人第一次为对方的作品做模特,在霍普的作品《夏日 (Summertime) 》和《纽约的房间 (Room in New York)》中都出现过以约瑟芬为模特的女性形象,两人从不掩饰对彼此的爱慕和对绘画的热爱,约瑟芬更是在霍普生活彷徨的二十年代鼓励他坚持自己的艺术事业。


6.《夜鹰》是霍普故事中的一个镜头


霍普在10岁时就开始热衷于绘画,同时他也喜欢在脑海中编排故事。霍普小时候经常徘徊在纽约的街道上,将脑海中的故事和纽约的街景结合,将故事分镜画在草稿本上,草稿分镜主要定格在故事发展的转折点。



《夜鹰》的分镜草稿 《夜间影子》1921


《夜鹰》就源自霍普的这些分镜草稿,为创作《夜鹰》,霍普共绘制了19幅草稿,最终挑选最合适的一幅作为定稿,完成了他的这幅代表作。



《夜鹰》的分镜草稿 《角落》1919


7. 《夜鹰》灵感源于海明威作品《杀手》


霍普的传记作者盖尔·莱文 (Gail Levin) 曾提到:“《夜鹰》是霍普受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手 (The Killers)》的启发。当《杀手》在《斯克里布纳杂志 (Scribner's Magazine)》发表时,霍普深深的被其中的情节吸引,甚至写信到《斯克里布纳杂志》,说海明威是时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他的故事没有多愁善感,也没有腻人的煽情。”


“《杀手》中霍普最喜欢的情节就是故事转折时风雨欲来前的压抑,就像他的作品《夜鹰》一样,空白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8. 梵高可能启发了《夜鹰》的创作


莱文还提到,《夜鹰》有可能受到梵高作品《夜晚的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启发。



梵高《夜晚的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1888


1942年,梵高作品《夜晚的露天咖啡座》在美国展出时,霍普的作品也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而且当时霍普正在创作《夜鹰》。所以梵高“在夜里表现光”的主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霍普的创作过程。


9. 《夜鹰》映射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夜鹰》中没有门的餐厅将画面中的人物与世隔绝,精心安排的灯光更将观众们的视线引入到狭窄的空间中,人物之间虽然距离很近但没有任何互动,仿佛无形中有一堵墙将人物分隔开。


这幅作品创作时间刚好是在美国参加二战的1942年12月前后,很多学者认为画面中的隔阂感表现了二战后各国间的暗流涌动。


10. 纽约客更能体会《夜鹰》的孤独


因为《夜鹰》的可解读空间太大,所以学者们对作品的解读也非常多。有趣的是许多表现孤独和隔离的作品会引起纽约客的共鸣,许多纽约客在观赏《夜鹰》和霍普的其他作品后表示自己从作品中感受到身处人群中的孤独。


11. 锌白颜料差点毁掉《夜鹰》


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时期,商业用的荧光灯并没有普及。为了准确把握荧光灯的亮度、光感以及荧光对环境色的影响,霍普用锌白代替铅白表现荧光下的景物。但是在1958年6月17日的一次采访中,霍普表示锌白经过时间的推移崩裂画面,甚至有可能导致画面上大面积颜料脱落,所以霍普不得不用铅白重新修复画面。同时,这也是霍普最后一次在作品中使用锌白。


12. 《夜鹰》的取景地之争


霍普曾经提到:“《夜鹰》中的餐厅位于格林威治大街 (Greenwich Avenue) 上一个街角。”许多纽约的艺术爱好者因此走上街头,试图找到这家餐厅,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与画中完全一样地点。


虽然没有找到餐厅,但是许多学者认为画中描绘的是位于格林威治大街与第七大街交汇处的莫里广场。不过据记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位于这个街角位置的是一个加油站,并不是餐厅。


2014年,位于格林威治大街上的一家餐厅声称这里是《夜鹰》中的餐厅,事情起因是一位芝加哥居民进入这家餐馆后,发现其中的布局摆设与《夜鹰》十分相似,与店主沟通后发现这家店很有可能就是《夜鹰》的灵感来源。之后这家位于格林威治679号的“经典咖啡 (Classic's Café)”更名为“Nighthawks”。


2013年5月,《纽约杂志 (New York Magazine)》派出一组专员排查街区并且对比历史照片,决定彻底找到霍普《夜鹰》中的地点和灵感来源。最终认为《夜鹰》中的景像是由曼哈顿地区不同的街道建筑拼凑而成。其中包括一家位于十一号街的由玻璃和钢条搭建的店面、熨斗大楼 (Flatiron Building) 和一家早已关闭的“克劳福德餐厅 (Crawford Lunch)”等等。


同年的夏天,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联合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为《夜鹰》设计了一个3D模型,陈列在熨斗大楼的橱窗中。


13. 《夜鹰》所创造的美国流行文化


作为美国艺术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夜鹰》不仅启发了许多艺术家,更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标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艺术作品中《夜鹰》的影子。



乔治·席格 (George Segal)《餐馆 (the Diner)》1964-66



罗杰·布朗 (Roger Brown)《波多黎各的婚礼 (Puerto Rican Wedding)》1969



班克斯 (Banksy)《夜游者 (Nighthawks)》2009



戈特弗里德·郝文 (Gottfried Helnwein)《梦碎大道 (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1985


除了艺术作品外,《夜鹰》的场景也在《终结暴力》、《喋血猎杀》等美国经典影视作品中出现,可以说是美国,甚至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



《深夜止步 (Deep Red)》(1975) 场景



《终结暴力 (The End of Violence)》(1997) 场景



《大亨游戏 (Glengarry Glen Ross)》(1992) 场景



《天降财神 (Pennies from Heaven)》(1981) 场景


以上13个冷知识都来自于关于霍普的采访和相关专家的推断,为人们了解这幅经典名作提供了新的角度。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