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以画探心——齐白石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3-20 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刘玉来

摘要: 在齐白石一生中,他的书画作品可谓洋洋大观,不惟数量多,精品多,且艺术手法变化多端。数量多一方面与他的勤奋有关,一方面他毕竟纵跨三朝年岁近百;精品多一方面与他的艺术功力深厚有关,一方面与他的为人和对待艺...

原标题: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九探

 

齐白石没有系统地受过书画教育,但并不意味他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就像今天我们许多书画从业者受过良好的书画教育并不意味尽得一样。他早年跟胡沁园学习绘画,对于老师的教诲到了他晚年时仍铭记肺腑:“沁园师常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手要熟。立意、布局、用笔、设色,式式要有法度,处处要合规矩,才能画成一幅好画。’他珍藏的古今名人字画叫我仔细观摩,又介绍了一位谭荔生,叫我跟他学山水。”实际上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充满了学习的机会,诗书画印只是他表现艺术才能的一部分,他是个有心人,社会就成为了他最好的课堂。而他的丰富的绘画艺术语言就与这个社会大课堂息息相关。在此我们必须强调一下,当人们提到齐白石时大都要提到他的衰年变法,提到他的衰年变法的成功,似乎就否定了他过去的辉煌。其实在没有进行衰年变法前的齐白石已经小有名气了。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只是那时他的绘画方向被他自己绑定在了八大山人的风格上。那时他的八山人风格的作品是很过硬的,只是当时这些风格的作品在北京没有受到广大买者的欢迎,因而不具有市场效应而已。我们先说他的山水画。齐白石说:“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他不为宗派约束,反对死临死摹。那么他笔下的山水是从那里来的呢?在他四十岁时他的一位朋友在劝他到西安作家庭教师的信中对他说:“无论做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古人云,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作画但知临摹前人名作或画册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兄能常作远游,眼界既广阔,心境亦舒展,辅以颖敏之天资,深邃之学力,其所造就,将无涯,较之株守家园,固步自封者,诚不可以道理计也。关中夙号天险,山川雄奇,收之笔底,定多杰作。……为画境进益起见,西安之行,尚望早日命驾。”这一番话到了白石晚年尚记忆犹新,足见对齐白石的影响之深了,而这里所说的正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可能是在校教师都讲不出的。齐白石不但听了这种近于艺术教诲的话,而且身体力行的付诸在实践中。后来他回忆道:“长途跋涉,走得非常慢,我却趁此机会,添了不少画料。每逢看到奇妙景物,我就画上一幅。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画谱,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我在途中画了很多。”齐白石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较深的传统笔墨功夫,再经此现实中磨练,才为他的独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难怪他的山水画能作到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风貌了。更可贵的是,他后来的山水创作能作到既不摹古又不重复自己,这必然与他的这些经历(包括他后来的五次远游)有关联。请看(图14、15、16)。齐白石的山水画在继承传统上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师古、师自然的同时达到了师心。而之所以齐白石能作到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究其原因乃是作到了师心的创作境界。所谓的师心按照齐白石的所说实际还是他在创作时首先要“立意”,有了意就有了笔墨、造型的形式,意千变万化,造型、笔墨自然也会与之相适,要想重复都做不到了。

 

在齐白石一生中,他的书画作品可谓洋洋大观,不惟数量多,精品多,且艺术手法变化多端。数量多一方面与他的勤奋有关,一方面他毕竟纵跨三朝年岁近百;精品多一方面与他的艺术功力深厚有关,一方面与他的为人和对待艺术的态度有关。至于在艺术手法即艺术语言上为什么也丰富多彩却值得我们来探讨一番了。因为在古今众多的书画家中绝大部分在此方面是欠缺的。

 

所谓艺术语言,对于国画家来说就是他在进行状物刻划时运用的笔墨和造型。大凡有创意的画家,他们国画的造型手法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特点都是在传统上的延续,只是有的顺应了传统美学原则,特点凸显且美感强烈,有的不甚分明,特点晦涩美感差强。但就古今大多数画家来说,艺术语言大都会停滞在贫乏上,即使及其优秀的画家往往也纠结在语言的单一,乏于丰富上。比如元吴镇、清郑板桥的竹子,妙则妙矣,造型仅此一种而已;清四王的山水,无论造型怎样变化,笔墨艺术语言的单一总给人少变化的感觉;近代傅抱石、黄胄笔下的人物也让人感到千人一面。以上诸家的造型、笔墨形态从褒上讲或可云为个人的风格,从贬上论却是艺术语言的匮乏了。山水、花鸟、人物画家面临的艺术语言问题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这就看画家对此认识的程度了。

 

齐白石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且山水、人物、花鸟都涉猎,就一个国画家来说能涉猎这么多内容那是很难能的。原因很简单,国画家,特别是大写意画家,他的绘画活动不象西画那样,他不是简单的状物写生,也非物态的提炼,而是将所画的“物”化以极简练优质艺术的笔墨形态展现出。这时的物已不是自然物的翻版,而是以笔墨形态展现的心灵写照了。齐白石的作品虽然众多,但他在进行创作时却尽量使笔墨、造型等表现的艺术语言尽量丰富起来。这里先以他的鸡冠花为例。请看(图1),这里的花冠用小圈重叠勾勒成花冠,之后加渲染,花托用竖笔画得很短。这里的花以厚重丰满取胜,不强调单纯用笔;(图2)的花冠用湿笔半圆线勾成花冠,再趁湿加点,显示了花朵的湿润感,花托用长线段组合成。(图3)的花用侧锋笔组合成花冠,花托用短竖干笔组成喇叭状,之后花冠花托都稀疏的点上小横点;(图4)花用小半圆线叠加勾勒成花冠,笔较干,花托用较短干笔构成,之后点上稀疏竖点;(图5)用半圆侧干笔勾勒成花冠,花托用干笔侧锋画成。这里突出干笔的爽俊美感。我们从以上运用五种不同的笔墨(这里实际使用的是色彩)形态表现了鸡冠花在不同自然情况下的状态,齐白石在展示鸡冠花物态造型、色彩、笔墨美时运用了不同的笔墨艺术语言。这些变化,单看都美,放在一起却不仅只是美,更凸显了作者艺术语言的丰富,绘画造诣的高超。

上一页12下一页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