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以画探心——齐白石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3-20 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刘玉来

摘要: 在齐白石一生中,他的书画作品可谓洋洋大观,不惟数量多,精品多,且艺术手法变化多端。数量多一方面与他的勤奋有关,一方面他毕竟纵跨三朝年岁近百;精品多一方面与他的艺术功力深厚有关,一方面与他的为人和对待艺...


 

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许多都是他常画的,能作到“日日新”的确也不少。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他的每件同类作品都有新意,那样则是苛求了。但在他画的同类作品中那富于变化的艺术语言确实令人感叹。我们感叹的是不惟笔墨形式丰富,且感动笔墨的精练。这是很难达到的,齐白石却作到了,这就是大师的风采。世人都认为齐白石虾画得好,其实他有什么画得不精彩呢?他曾在画中风趣的题道:“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其实他画什么都倾注了心血,这样的态度怎能使作品不美艳绝伦精彩异常?怎能不充满了感动人的情感色彩?评判齐白石的绘画我们自然不能疏漏他的艺术语言,因为这是造成他绘画意识超前的本源。在他的花卉中彩色牡丹当是他在吴昌硕影响下的新开拓。但是随着他绘画历程的延伸,他的牡丹是诸多花会中最绚烂多姿的了,如果说虾是他的代表作,那么牡丹则是他具有超前意识的体现。试将他暮年的牡丹放在今天最超前的绘画中,他的牡丹还是最超前的。这里我们就先说他的牡丹。他的牡丹画风的成熟也经过了几个阶段,最早当是受吴昌硕的影响。而吴昌硕当受扬州画派影响。吴昌硕的大写意牡丹颜色艳丽,但在花瓣、叶子形状表现上笔法都比较中规中矩。齐白石在最初就效法了吴昌硕的画法。(见图6、7),从(图7)我们可以看到从造型到用笔上齐白石所画牡丹与吴昌硕的渊源关系。但是摆脱影响发展自己,齐白石应该说一刻都没有停止,从他所画大量牡丹来看,随着他技法的成熟,用笔使色驾御能力的提高,对大写意理解认识的加深,他在表现牡丹上随之驾轻就熟,尤其到了晚年达到了在自然王国恣意驰骋的境界,可以说在表现牡丹艺术语言的运用上是登峰造极了。请看(图8),这里的牡丹无论用笔还是造型都与吴昌硕有了很大不同,充分体现了齐白石极强的个人风格,艺术语言形式与它自己前期也有了很大不同,可以说在他晚期所画的牡丹无论造型、色彩还是用笔都打破了自我模仿的藩篱,体现了一种“苟日新,日日新”的创作态度。在他逝世前不久所画的牡丹(图9图10)无论花冠还是叶子都充分体现了一种大写意巅峰的高度,风流潇洒大气磅礴,不但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在当时具有极强的的超前性,及至今天他仍然熠熠如新放射着超前的光芒。

 

齐白石的画在造型还是用笔上一般是拒绝重复的,我们在上面所列举的花鸟画如此,人物画也是如此。古今许多人物画家大都会形成的雷同弊病在齐白石这里都力求绕开。他的人物画不是一般的写生,属于“心出”的创作,但他能力避雷同。这里我们随手拈出他的几张人物画,(见图11、12、13)你可以看到这些人物不但特征鲜明而且互相绝对没有一点可以让人感到有丝毫雷同的地方。齐白石的山水就更没有雷同的了。这里我们就不再列举了。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能够避免大多数人几乎不可避免的毛病绝对不是一件幸免的事,其中必有他个人努力的主观的因由。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画家艺术语言单一的原因,之后再来寻找齐白石艺术语言所以丰富的原因。每个画家入门开始,在学习造型和运用笔墨的过程中都会随着自己的喜好有所偏重。如此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些积习,积习落入潜意识中便成为了不自主的习惯行为。积习并不见得是坏毛病,许多优点的存在也靠积习维持。所以积习也会造成画家自己即不易发现自己优点也不易认清自己的缺点。而艺术往往强调个性,没有个性的艺术品如果与别人雷同,就必然是别人的附庸;如果与自己的雷同,必然是在重复自己固步自封。所以大多数画家为了拉开与别人的距离,则尽量强调自己的个性,殊不知如此往往就迈入了自我重复的固步自封怪圈。进入此怪圈后还很难自拔。因为他们大都将重复的某种与众不同点视为了自己的特点。倘若此毛病好克服,那么古今许多聪明过顶的画家为何不能跳出自我重复雷同的藩篱呢?但是顶尖级的艺术家却能避免,那就是开拓多种艺术语言,具体到国画上就是要在形象上尽量避免重复,在笔墨上善于变换,在色彩上尽量丰富。而总领这三点的是“意”。谈到写意,许多人以为就是用恣肆的笔墨在似与不似间表现物态,其实那是大错特错的。简而言之,写意乃是借物写心的意思。写文章首先要立主脑,画画首先要立意。没有意的画自然会造成千篇一律的笔墨和形象了。而有了意的前提,形象笔墨都要围绕意设计,意有无尽,则形象笔墨自然也无尽了。于是雷同何有呢?齐白石明白此中道理否我们不能臆断,但他确实有避免雷同的想法和招数。

 

齐白石的人物画也可以作到不雷同自己,其中也是有原因的。齐白石是个细心而善于动脑筋的人,在绘画上他尤其如此。那还是在他初学习绘画的二十来岁时,他给人画神像,他凭了从“芥子园画谱”那里学来的人物功夫得到了乡里的好评。他说:“有的画成一团和气,有的画成满脸煞气。和气好画,可以采取”芥子园”的笔法,煞气可麻烦了,……只得在熟识的人中间挑选几位有异相的人,作为蓝本,……有几个同学生得怪头怪脑的,现在虽说都已经长大了,面貌究竟改变不了多少,我就不问他们同意不同意,偷偷地都把他们画上去了。”从此我们可以知道了,齐白石的人物形象实际是来自于生活,年纪不大的他能从生活中发现人相貌的个性,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人的主观认识都是来自于客观世界,但是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往往存在着差异,这差异就造成了主观世界在认识上的不同。对于出现在身旁的事物有的人注意到了,有的人没注意到;有的人注意到但认为与己无关放弃掉了,有的人注意到并取来为己所用。那么这件事物产生的作用在这三种情况下就会大相径庭。从齐白石的自白中可以了解到他人物画之所以可以作到形象不雷同的原因。有了这样一段丰富多彩背写人物形象的经历,这无疑为他后来不重复自己的人物画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生活为创作的源泉,自然是可以变化多端了。艺术创作做到从生活中来的话语齐白石未必从教科书中得来,但他的创作确实是如此做 的,非但如此,他还懂得运用“异相”(怪头怪脑)作蓝本的意义,这种运用典型的艺术创作法则就是超于众的表现,不是一般画家明白的了。大师不是天生的,但必须是善于从生活经历中不断发现的。

 

“异相”的运用无疑丰富了齐白石的人物造型语言,运用这种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他想表达的意,意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张显。可贵的是,齐白石尚能运用独特的笔墨来表现这种意。我们上面谈到齐白石是全面的画家,人物、花鸟、山水全能,在画这些时他的笔墨语言总的特点是自然随意不做作,何谓不做作?那就是并不刻意追求书法用笔。这样说是不是有刻意运用书法笔意入画的呢?是的。可以这样说,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画家大都会以书法用笔入画,但齐白石是又不是。说他是,是因为笔笔都在书法规矩中,说他不是,笔笔又不露痕迹。齐白石弥足珍贵的是可以做到随意的笔墨显示出书法的味道。什么是大师的风采,这就是大师的风采——从心所欲不逾矩。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