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波普艺术萌发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于六十年代鼎盛于有浓烈商业气息的美国。首先迈入富足的超级强国,将商业化的特征与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与高雅艺术对立的流行文化。
原标题:陈旭:波普不是新事物,却是当下精神状态的侧影
布面丙烯 100x100cm(16)
波普艺术萌发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于六十年代鼎盛于有浓烈商业气息的美国。首先迈入富足的超级强国,将商业化的特征与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与高雅艺术对立的流行文化。他们利用广告、杂志、电视、漫画的宣传,将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东西拼贴组合。这是当时反文化运动的一个缩影,由此,人们开始正视通俗文化。
一、恰当社会环境下的波普
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之后,陈旭进入了跨国公司工作。从最初的零工、学徒,到后来走上设计师的道路。三年间,学生时代的懒散习气消失殆尽。专业化的训练,让他行事充满了纪律性与效率,却陷入机械化的重复。曾经的浪漫、灵感、创造性,这些学习艺术的初衷渐渐被掩藏。最终,背道而驰的生活让他选择了离职,进入了“混”艺术区的日子。也于此时,拾起了自己的创作。
陈旭的作品,带着鲜明的波普风格,非常西化。这种风格对中国的当代的艺术来讲,并不新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劳申伯格的引入,人们接触到了这个反叛的,年轻的,“廉价”的产物。虽然在艺术形式上,人们的眼界得到了拓广。但究其根本,一种建立在充分的商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在当时低下的物质环境里并没引发真正的共鸣。艺术家们将中国的政治特色与其结合,建立了政治波普风格,衍生出一系列作品。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经济、文化、媒体领域迅速发展时,尽管阶层间仍有悬殊的差距,少数发达地区已具有“富足社会”的影子。人们的生活被消费文化包围着:触目可及的招贴、广告、杂志、时刻刷新的新闻消息把人们的脑袋塞满。这时,才算真正有了波普文化发生的土壤。
在画家的作品里,使用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做法:“拿来”、“拼凑”、“罗列”。曾经有艺术家对这样的创作表示质疑,认为它甚至不能称为艺术创作。但这样的手法本身并非没有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时代的精神状态:在鼠标一点一合之间,人们被爆炸性的信息裹挟着前进,却缺乏消化与真正理解的时间。于是我们的脑海里恰如这些画面:内容繁杂、粗暴而缺乏逻辑的陈列着。
二、作品赏析
在陈旭的系列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当代艺术的丰富、杂乱、肤浅和趣味性。他将生活的沉重与意义抛之脑后,用明快的语言陈述一切。在创作的过程中,与当下提倡的“Less more”截然相反,他尊崇一种“做加法”的方式,认为加法和减法有着同等的价值。画面中,巨大的信息量堆积:手机电格符号、抽象化的脸孔、纸币、卡通形象、音乐封面、登月报道……甚至一些带有性与暴力意味的简笔画。它们是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以不合逻辑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在绘画形式上,利用栅格将元素整齐排列。虽然在内容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在呈现方式上却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各司其职。
从内容的多样化,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好奇心。但这样的人往往会耐性不足。栅格化的形式在最初是让他头疼的。陈旭说,“这种‘大规模性、工整的(尤其是直线,远比要比曲线难画)平涂工作很磨性子,再加上我又是急性子总想很快完成,真是异常痛苦。”渐渐,他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途径。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小心翼翼安排符号来满足逻辑,到信手拈来抛弃逻辑。他的创作加入了更多感性的成分。而这种不经思考的搬运,让我们联想到了波普先锋安迪•沃霍尔的理论。安迪曾说,“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机器”。他旨于用无数复制品的组合来替代原作的地位。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借艺术家之眼搜集生活,却无法体会他们的情绪。画面里感情色彩与创作者的个性被有意消除了。而无意义”的创作带来了单调、无聊、重复的视觉效果。这中表现的冷漠、空虚、疏离之感,正是消费社会带给人们的内在情绪:在高度发达的物质中,人们没有趋向,完全客观,却失掉了人最具魅力的部分。
(责任编辑:易静棽)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