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云祥,现为中国书画院人物画系主任,中国画院特约画师。他的画面以简为韵,“简淡”,“简远”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则洗尽尘宰,独存孤迥。简之入微,则洗尽尘宰,独存孤迥。它们闲散自由又趣味悠然,它们包裹着画...
原标题:江云祥:禅风古意 再标独步--众多名人的评价
江云祥简介:一九五七年二月出生于江苏宜兴,师承吴冠南,结业于陈绶祥艺术工作室。现为中国书画院人物画系主任,中国画院特约画师。出版作品集《祥云画集》《自在江云祥水墨作品集》《竹轩雅集设色》》。2014年被中国美术总评榜评为“中国十大年度艺术家”。
以画说画----------江云祥人物画精品展(2014年.02.28,江苏宜兴市鉴藏艺术馆)
自在-----------------江云祥水墨作品展(2014.09.15,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
设色-----------------竹雅轩集年度学术邀请展(2014.12.13,北京杏坛美术馆)
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国画展(2015.1.8,北京国粹美术馆)
自得-----------------江云祥水墨作品展(2015.02.01,厦门张雄书画院美术馆)
禅、儒、道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最有人文气息,最具民族特色的画种,从宋代梁楷、石恪,到近代傅抱石、吕凤之、怀一诸先生,均在创作上各呈机趣而驰誉画坛。
江云祥先生心志高远,师天地,法古今之大贤,追千秋禅风之古意,于艺业上再标独步;国内画坛奇人,海派继往开来者石禅叹服:“云祥画超然物外,仙气弥漫,直追古法大贤......。”
余曾谓人日:人物画当从画婴儿图或画罗汉图入门,便可直取要义,乃获精华。人问故,余告之日:婴孩乃赤字也,罗汉知自在也,其心皆近天道地德,可知人文之趣势韵致也。弟子云祥深解此理,作罗汉百尊求题。故以百态题之,望其进神趣也。弟子云祥以古法画水浒人物颇得神韵也。(题水浒人物长卷) —陈绶祥
中国画之妙,妙在静,云祥所作天生入静,此为难得之处。故其所作入妙境也。—吴冠南
不羁的精致
我想写一个不为你熟悉的江云祥,对于我,一个只见他一面的读者,你会意外吧?但是,你们那么熟悉他,又怎么写他?陌生如我,单看画,既客观于画,又疏离于人,不媚不假,岂非正好?
现今艺术圈,评论多如牛毛。当然若是江云祥的师辈同门,寄语几句多为赞许鼓励,溢美之辞也能宽容;但是于我看种种评点,总觉隔靴之痒,难入骨髓。我看他,画古风道骨或水浒人物,无非是遥想情景,虚笔拟墨,像极西方最早都取神话或宗教入题,心态谦恭然细不落尘,不闻烟火,即便妙笔,也难抒至情至性;想来江老师的五十余年奋笔,亦是一种苦闷。
江云祥久漂加拿大,居住的魁北克省一入十月就遍山枫红,家乡宜兴此时则是桂香满城;北美唯有围墙的法语都城与陶都阳羡千年古邑,一面充斥着浪漫、激越,一面延续着细腻、柔美,交揉融会进江云祥的身心,发酵成为他独有的才情。
当然,江老师在“渐渐变窄的河流”中狭道探索笔墨数十年,也是你我不知的煎熬;宜兴的氿也许一直活在他的梦里,虽不宽阔,但易令人陶醉,一醉回唐宋,一醒忆江南…所以,他携梦而归。
我以为,往往打动人的画,是直击心灵的真实描绘。江云祥确实做到了,他的几笔残荷,疏朗见眉宇,孤立写颠狂;他的画就如同捧着他的肺腑倨傲地站到你跟前:清瘦鼓袍,有血气,有温度,劲道之外,独吟哀伤!
见他那天,他戴着精致的发箍,细眉长眼,眯笑轻言:我要画出人生最大的苦与乐。我浅笑附和,心想:多不羁的灵魂!世间最难测是人心,你怎知何为至悲,何为至喜?一切皆如雾如电,留下众生真相,绘就千秋的笔意瞬间,究竟是天意。
就随江云祥任性自在吧,本来追求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只想继续看他的画,足矣! ----吴沫
认识江云祥先生已经有四个年头了。初次见面,他的平和与淡定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看到他的写意人物画,特别是他画的一批禅意人物画,古意盎然,禅风峻烈,令人惊叹。
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中最有人文气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画种,而写意人物画中的禅意人物画更是文人画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从宋代的梁楷,到近代吴昌硕、王震、齐白石、吕凤子,以及当代范扬、怀一等均在禅意人物画创作上各呈风貌,驰誉画坛。
江云祥先生的禅意人物画以用线为主,以淡彩为辅,其画不失水墨清华的雅逸,而在生辣雅拙的用笔中又常常展现水墨苍厚的一面。这使他的人物画创作既摆脱了昏浊、痴滞的缺陷,又减少了轻佻、浅浮的弊端,而显得苍厚、鲜活、空灵和清润。他以禅心和禅思作画,以笔力为基质,融汇情性,动而无碍,驻而不滞,线条自然流畅,下笔如兔起鹘落,气势连绵,浑然不见起止。其气格清健而散朗,于轻逸妙深中体现出自如、自在的风神意趣。他笔下的罗汉、高僧、达摩、佛祖均呈现安详、自在的庄严相貌,形象地表现了禅意人物的禅意气象与禅趣风采。
江云祥先生的禅意人物画中最出色的亮点是组合人物画,他曾画过长卷一百罗汉图,也曾画过多幅十八罗汉中堂和横幅。画面中,每个罗汉各具神态而又互相呼应,不同的造型和神态使人物千姿百态又栩栩如生。人物之间的穿插衔接、相楫相让,巧妙自然,而画面中穿插的法器、书籍、景物也都各有意象,浑然一体。在人物的服饰、脸型、眼、耳、鼻、嘴、头、手、足等不同形体细部描绘上,也是各有姿态,气象万千。尤其擅于通过人物眼神的描绘,将禅意人物的安详、淡定、深沉、旷达的内心世界给予写意化、传神化的表现。这使他的禅意人物画在传情达意和借意成人上达到了很高的层面。----虞卫毅
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是非等功夫,意在乐其境。庄子把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记录在《大宗师》里,庄子的本意是着眼于人生,但这恰恰也是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江云祥的水墨作品,一眼望去,皆是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的“真人”,似乎都将内心的一切忘掉,忘颜淡漠质朴,特立超群又安闲自然。
中国画本质为心像,即自我内心体验。笔墨文化是由老庄哲学派生出心灵艺术,由笔墨表现的 “心象”与由自然到二维平面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并非对自然物象的描摹。按庄子的观点看,对于一个画家个体生命来说,一切外界的存在都是真实的,只有自己活生生的生命才是可以把握的唯一真实。而中国画则是表现老庄思想最直接的载体。
江云祥是敏感而虚静的,他把这个感觉很好地保留在画面上。“游”于艺的他将精神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推到前台,在他的绘画中他似乎忘了构图、造型,以不为形拘的“笔迹“式的线条,表达他不以物役的自在之心。
其实,江云祥推到最前面的是精神的自由,自由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情感。而这个”自由“也是其无我、坐忘的虚静之心,因为能”静观、深看、直观”,所有的知识便成为以虚静为体的知觉活动,画面便随意随性,形减神不减。
庄子言“水静尤明,何况精神”,“精”指的是虚静之心,“神”指的是虚静之心的活动,虚静之心自然而然是明,庄子所谓明也即是忘我,其实就是心的本性,物质的本质。江云祥的绘画是追求这个的,也许他自己也并未明确地追求,只是他不自觉地朝这个方向在做着。
因此他绘画中的线条生发出的气息,便是不徐不疾,恬淡寂寞。看得出,江云祥的画面并不刻意追求某种美,贵在虚静中流露出的天真之美。
江云祥本是好静之人,更因为生在江南,江南绵绵虚灵的幽散之气使得他的绘画表现出一种散淡闲寂、自在空灵。中国画尤其文人画,是非常个人化的笔墨,怎样的心境状态,便呈现怎样的线条、墨色。“静、淡、慢”既关乎画家的心境状态,也关乎画的境界。江云祥简淡,自由的笔墨,清奇的造型,微微异样的空间,似乎在描述一个醒透脱尘空明悦然的氛围,那里面有着有人一眼看明白的情绪,也有着有人弄不明白的体验。他的绘画中有隐士、释道人物行卧山阴间,i或冥想或远望,可能这正是江云祥作为一个当代文人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自我修为方式。吴冠南先生这样评价他的画“中国画之妙,妙在静,云祥所作天生入静,此为难得之处。故其所作已入妙境也”,画家要达到"虚静致远、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惟先要”慢“下来,才能冥想慎思,才能静参默悟。
海派画坛新锐、当代国内画界奇人石禅曾叹服:云祥画超然物外,仙气弥漫,直追古法大贤 ……
的确,很多年来,江云祥缓缓迈着方步,走在中国画的路途中。他并没有着急地张扬着急,也是远离功利,散淡从容,以笔墨安身立命。的确,一个中国画画家,离喧嚣的尘俗越远越好,才能在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审美境界中求达自我的完善。
线条,是气息最直接的验证。简之入微,则洗尽尘宰,独存孤迥。简之入微,则洗尽尘宰,独存孤迥。;它们闲散自由又趣味悠然,它们包裹着画面整个的气息,在润泽明洁的淡墨中,生发出种种的自在,看似古人之意,但却有着微妙的当代与自我性。
释道人物是江云祥画得最多的题材,他似乎在这个题材中注入尤为重要的表现题材之一。在江云祥的绘画中流露出对魏晋人的向往,不仅是向往魏晋人的人格上的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还有魏晋人对自然与自我的深情。这期间他融入了自我的逍遥与超脱,以及老庄思想的虚静,对江云祥来说一切的笔墨,就是为了他超脱的”静“而来,有时真辨不出他是画中人,还是那画中人为他,他想达到主客两忘的”物化“”物忘',这是他以虚静之心打通与天地万物相通之情,以获得真正的朴素之美。因此,在江云祥的绘画中没有一点概念的图式,或者着意的装饰,多一点,他都觉得累赘,他要一个水一般的笔性,走哪流哪,顺其自然。因此他简单自然、秀韵温静的笔墨,愈简愈远,愈淡愈真。
江云祥的画境平淡安静,达到这种境界并不易。这要求绘画者必须有画外禅心,把掌握的很多“法”都忘掉,不求刻意,自在中拈花。只有心空了,在无心无念的状态下,真性完全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达到禅的境界。历史上让人感动的写意画并不多,宋代的法常、玉涧等人的作品是禅者心境,明心见性,代表着很高的境界。这也是江云祥所向往的境界。
江云祥的画面以简为韵,“简淡”,“简远”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恽南田《画跋》中有谓:“画以简贵围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宰,独存孤迥。”此话正是对江云祥画作,此刻剩下的形,乃与神相融之形,“孤迥”即是神,真正做到神形相融,主客合一,在有限的形中散发出无限的神来,这需要向内关照的“渐修"与”顿悟”。
其实,一个画家若想成就艺术,精神的内守,是最重要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江云祥做到了。
------- 陆虹,艺术评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北京大学访问记者,竹轩雅集出品人。
(责任编辑:易静棽)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