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绘画语言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表象符号,不同艺术家运用它们的方式不同,就产生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在我国古代,看画主要看“气”整个画面的生机活力,和注重作品的内容。如今人们欣赏绘画时往往一看“画的什么”,二看“是否逼真”,三看画家是谁身价与市价多少。面对作品,没有寻找作者作画时流露出的感情思想与所处的社会背景等故事情节,赞许的只是“画得真像”“用工多细腻”。这种欣赏方法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它不是从直觉领悟作品开始,而是凭借某种理性的框架审视对象。把绘画作品当成了某种理论的说明或直接陈述。主题内容固然是一幅画作所具有的内涵,但寻找它并不是欣赏的目的,即便找到了也不意味着完成了欣赏过程。艺术的真实仅仅是艺术的某种特性,“是否逼真”或“真就是好”也只是对某种风格而言才有意义,而且也是很表面的。
(责任编辑/小柯)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